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广东省在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过程中,发挥岭南乡村的独特优势,形成“粤美乡村”新格局,开辟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内涵层次丰富,为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撑。

例如,在春节期间举办的“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文化活动,让武术、戏曲、醒狮、龙舟等民俗表演走进乡村。又如广州特色小镇村晚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央视频等媒体平台播出,演绎出广州乡村的浓浓年味。广东省近年来还积极开展乡村展览教育活动,提升乡村展陈水平;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旅游风情小镇等,结合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今年两会上,对于如何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代表委员们也有话说。

“非遗+”:工美产业赋能

去年,首批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正式发布,包括江门市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潮州市千庭单丛文化茶旅产业园区在内的10个典型案例,为赋能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就在前不久,广东省2022年度十大优秀非遗工坊建设案例也正式公布,包括梅州市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江门市新会陈皮炮制技艺非遗工坊在内的10家非遗工坊入选。非遗工坊从初期的一种扶贫模式,逐步转化为助力“非遗+旅游”“非遗+农业”“非遗+产业”等“非遗+”新业态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许泽荣是一名“90后”,潜心钻研窑变工艺和釉面配方的他,已经在传承窑变技艺的道路上走了十余年。在他看来,文化的注入可以让乡村振兴走得更长远。“文化就像美酒,越沉淀越香。我认为,以工艺美术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渠道和新方式。”

他告诉记者,中国很多地方的农村风景特别好,地理位置也靠近市区,交通便利,在打造文化艺术村金字招牌和乡村振兴示范村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他认为,打通乡村工艺美术上下游产业链,有利于引进艺术人才,助力本地经济发展。

“以陶瓷艺术为例,可以在农村成立陶瓷艺术研学基地,吸引学生们来学习,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有了一定影响力之后再延伸出去,结合农旅项目,构建乡村工艺美术产业体系,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许泽荣说。

美丽乡村:古民居村落改造

在传统村落中,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是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之一,是不可忽视的资源与力量。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对于留存乡村记忆、保护农村生态、拓展农业形态、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看来,古民居作为村落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对其进行修缮和开发是实现古村落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

“古民居作为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在保留村落文化、‘留住乡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也在挖掘村落文化产业价值、培育经济动能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她建议,对各村落的古民居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评估当地古民居的文化价值、损坏程度,制定科学系统的改建方案,使改建施工有章可循。

针对标准改建耗资大的问题,曾小敏还建议引入古民居改造民宿标准机制。“在建立标准民宿改造规范的基础上,对保留动态功能的古民居进行民宿改造,既能够弥补村民个人资金不足的缺陷,也能保留古民居原有的居住功能,延续其活性价值,维护村落的文化氛围。”曾小敏还提及,高标准的民宿能为村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设施基础,助力村落旅游产业的开发,带动增收,使改建主体和开发主体各担其责,各得其益。

启迪民智:文化艺术下乡

“我调研了很多乡村,发现不少乡村建设得非常好,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我认为,还需要有艺术的助推,让文化融入乡村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在过去五年的履职过程中,始终致力于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挖掘农村文化特点、传统底蕴、民间非遗等,让作品更具“泥土气”。

过去的几年,许鸿飞曾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产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为新时期乡村美育发声。他意识到,对村民而言,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大型雕塑展的机会不多,便把自己创作的一批批去过五大洲的作品运到乡村,在村口榕树下、在田间地头呈现,让艺术用一种零距离、接地气、生活化的形式走进村民生活。

近年来,许鸿飞创新地将雕塑作品与公共空间、乡村风貌结合,策划了“许鸿飞雕塑艺术百村展”。琼海市博鳌镇南强村、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瑶寨、重庆市璧山区……目前在全国21个乡村落地展出。在许鸿飞的理想中,雕塑作品在乡村生活扎根,能强化当地美育、启迪更多青少年,吸引他们认识艺术、向往艺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