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2021年公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儿童青少年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出现心理问题该如何应对?近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广东科学中心和羊城晚报社联合承办的珠江科学大讲堂,特意邀请了昭阳健康(广州)科技有限公司CEO林昭宇,开展“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预防”科普讲座。


【资料图】

林昭宇为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会员,在广州市精神病医院任职专业精神科医师13年,曾经负责广州市“十二五”卫生规划精神卫生子规划的调研和编写工作。他于2015年创办昭阳医生精神心理健康管理平台,主要从事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并在2022年成立昭阳慈善基金会,关爱精神心理健康,特别是青少年精神健康发展。

很多孩子用压岁钱做心理咨询

林昭宇表示,在新冠疫情刚刚开始时,昭阳平台上突然出现很多学生、儿童用户,他们用自己的压岁钱来做线上咨询。而“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在73992名被调查的17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中,3.2%的人被确诊为抑郁障碍,4.8%的人被确诊为焦虑障碍。

据介绍,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其中,0至1岁为“信任和怀疑”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如果心理发展顺利,对母亲脱离视线而不会过分焦虑和气愤。如果不顺利,则会出现分离障碍。有些小朋友不愿意去幼儿园,很大的原因就是在这一阶段没有很好的心理发展和培养。

1至3岁则进入了“自主对羞怯”阶段。在这一时期,过度的限制和惩罚导致对任务的消极解决,形成儿童的羞怯与疑虑。

3至6岁为“主动对内疚”阶段,如果过度约束会损伤儿童的主动性,过高希望将使儿童感到失败和自卑。

6至12岁为“勤奋对自卑”阶段,没有作好准备将使儿童缺乏信心,产生自卑,而老师与同伴的认可,学业成功使之发展勤奋感。

12岁至20岁则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这一时期要建立一种自己是谁,所处位置的同一性,必须努力整合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儿童早期多发的临床心理问题为睡眠问题、排泄问题、学习障碍、广泛发育障碍等。儿童中期会出现品行问题、注意缺失多动障碍、焦虑问题、重复问题、躯体主诉。青少年时期则会出现物质滥用、抑郁、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林昭宇说,成长过程中若出现一些重大生活转折容易诱发心理健康问题,譬如父母分居或离异、亲人去世等。

对孩子的表现做横向和纵向比较

孩子不开心,是不是就患上了抑郁症?林昭宇表示,抑郁障碍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伴随思维迟缓、意志力减退、躯体不适。要判断孩子是否心理异常,首先要和平常人进行横向对比,譬如“为什么别人都很开心就他不开心”,其次要进行纵向对比,譬如“以前很积极外向现在突然变了个人似的”。

林昭宇说,青春期抑郁症发病症状分为情感症状、躯体症状和认知症状。情感症状往往表现为心境低落、高兴不起来、兴趣减退甚至丧失、无法体会到幸福感,甚至会莫名其妙出现悲伤。躯体症状往往表现为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早上较平时早醒2小时或更多,食欲明显下降,1个月内体重降低至少5%,认知症状表现为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分心、对自我和周围环境漠不关心。

导致抑郁症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化因素(神经递质)、个体因素(个人特质、儿童期创伤性经历)、家庭因素(家庭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童年创伤性经历)、心理环境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

林昭宇进一步解释,青春期的孩子大脑前额叶皮质尚未成熟,也是诱发抑郁的原因之一。青少年的大脑具有出色的应变和适应能力,但也容易出现情绪上头、冲动行事,从而做出危险行为。治疗青春期抑郁症,可以通过药物、物理和心理等方式治疗。在心理治疗层面,又有着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正念冥想治疗等方法。

孩子的心理问题或与父母有关

“青春期抑郁症的预防关键在于提高识别。”林昭宇说,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例如,生理上是否出现不想吃饭、暴饮暴食、吃完又吐、失眠早醒、内分泌紊乱等情况;情绪上是否由活泼开朗变得多愁善感;行为是否表现得与此前明显不同;学业上是否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不进去;人际关系中是否缺少朋友,或与同学的关系发生明显变化。

“共情、倾听、沟通,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林昭宇用自己的经历分享说,有一次他和女儿去餐馆吃饭,女儿对邻桌一位阿姨的行为很不满。原来,这位阿姨正在和自己大概五六岁的儿子玩猜拳游戏,儿子很认真很投入,但阿姨漫不经心,不断扭过头和丈夫聊天。

“其实孩子们是会关注到这些的,家长的微小行为和动作会影响到他们。”林昭宇表示,很多孩子的问题与父母相关,家长要对孩子保持合理的期望水平、转变表达方式,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成为孩子“安全”的诉说对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