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嘉 汤铭明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求学之旅,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科研工作,2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一直奋战在科研一线。
对于全国政协委员这一新身份,他直言“倍感压力,责任重大”。近期,他带着新的使命和责任,不断学习调研、请教前辈,“我希望在全国两会上,能积极为奋斗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发声。”
成功研发中子探测器
1996年,孙志嘉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学习,2000年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从此,他开启了长达20多年的科研生涯。
2007年至今,他参与到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位于东莞松山湖的该工程,是首个落户珠三角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它的建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平台型大科学装置,它能够对科技基础研究、工业制造产业、产品升级改造提供全链条的技术支撑。”孙志嘉深入浅出地向记者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就像一个超级显微镜,能看清物质非常精细的微观结构,“我所负责研制的中子探测器就相当于中子谱仪的‘眼睛’,通过它可以观察到中子在空间中的位置和通量。”
从2007年开始,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便成为摆在孙志嘉团队面前的首要任务。他心无旁骛,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经过不断的艰苦攻关,他所带领的团队突破一项项理论和技术工艺难题,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子探测器,其性能指标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改变了我国中子谱仪探测器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
建议布局同步辐射光源
“我是一名‘理工男’,一直以来主要是在实验室做技术的探索和创新。”在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孙志嘉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方面,他马不停蹄进一步调研和收集相关数据;另一方面,他积极向各位科技领域的前辈请教,倾听他们对科研以及大科学装置发展的看法。
“创新是第一动力,大湾区要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科学装置群至关重要。”孙志嘉透露,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主要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统筹协调发展的问题,近期他在撰写并不断优化和完善提案。“对比国际上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我们粤港澳大湾区还缺少另外一个‘利器’,也就是同步辐射光源,中子源加光源的强强联合,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合力。我建议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布局同步辐射光源,更好地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未来的履职,孙志嘉计划多走出自己的实验室,到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等进行实地探访,同时也计划前往前海、横琴、南沙等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深入调研,“我将牢记科技工作者和政协委员的使命,把自己的科研规划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记者手记
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履好职
带温度显示的储物柜、电脑桌面密密麻麻的科研资料、琳琅满目的科研荣誉证书……孙志嘉的办公室,角角落落都凸显着他科技工作者的身份。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会以委员的身份做更广泛的调查,看是不是共性问题”“我的提案还在不断优化和更新中,因为数据和信息在不断积累”……在记者与孙志嘉的对话中,他时刻透露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科学严谨。
孙志嘉坦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自己还是一名“新人”,还有很多功课需要学习。“以前我更多的是埋头在实验室搞科研,未来我将扛起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通过更多的实地走访调研,了解更多的一手信息和数据,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做好委员的履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