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再睿 通讯员 冼子杰
(资料图)
幕布拉开,小孩子的嬉笑声、大人们的说话声、电影人物的对话、四周传来的虫鸣,一切都如田园诗般美好。露天电影,像梦一样制造情感体验,承载了一代代的集体记忆。奔走在罗定乡村的放映人黄志成,就像是一个“造梦人”,40多年来,从追随父亲的放映人,到带着儿子放映的“父子兵”,一家三代用坚守和诚信,守护着当地村民的“精神家园”。
三代接力,守护放映人初心
2月27日,在云浮市罗定市素龙街道黄志成家中,他指着墙上的影片告诉记者,他从小就跟随父亲放电影,现在接力棒又交到了他儿子的手上。
据黄志成介绍,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父亲是公社电影放映队的工作人员,当时父亲用马车将笨重的放映设备运到指定场所,放电影给群众观看。从小跟着父亲走街串巷放电影的黄志成,对电影放映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学习好放映技术后,便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并于1988年成立了素龙电影放映队。
随着电影设备的不断升级,群众对电影的声光电要求不断提升,上了年纪的黄志成在学习新设备时感到了吃力。2007年,他第一次将自己的期望告诉了儿子黄立峰。彼时,黄立峰已经在佛山的电子设备厂工作,担任工厂的高管职务。
一边是即将迎来晋升的高薪工作,一边是父亲的殷切期盼。黄立峰权衡左右,决定放弃自己的工作,回乡加入放映队。当年,素龙电影放映队更名为立峰电影放映队。
40多年来,从赶马车放映,到开车汽车送影下乡,从素龙放映队,再到立锋放映队,祖孙三代人坚守初心,实现了乡村电影放映事业的接力。
信守承诺,按时放映获口碑
“现在看一场电影,来得比较简单。但在过去,在村里放电影,那可是全村的一件大事。”黄志成说,作为一个常年放露天电影的放映队,没有诚信,就没有出路。为此,每次接到放映任务,他都会再三叮嘱放映队,要有时间意识,要准点开场。
露天电影常常受到自然天气的影响。黄志成说,下雨天必须要改期,原来约定的放映点和时间要改变,必须要提早通知对方,推迟时间由对方定,取得对方的谅解和认同。
2011年夏天,放映队接到任务,在距离罗定城区70公里外的分界镇放映。放映过程中,天上下起了雨,但仍有部分村民撑着伞观影。为了不影响村民观影,他便给放映设备盖上雨布,自己撑着伞,在雨中坚持,直到观影结束。
“村民们的热情,让我们放映人收获了感动。”黄志成说,在观影结束后,村民们帮忙收拾设备。整理完毕后,村民们还邀请到家里喝茶吃饭,让他们倍感欣慰。
从事放映至今,近2500场电影,74000公里路,从一口气可以抱起整台放映机上下车的小伙子,到现在指导儿子放映的老队员,黄志成仍继续奔走在罗定的乡间,为当地村民“点亮”银幕,带去“光影盛宴”。
转型探索,幕布永不会落幕
虽然年龄见长,但目前黄志成仍然是放映队的主力,坚持通过电影把党的声音、知识、文化等带到每一个村庄。他的敬业坚守也收获了社会肯定。在黄志成家二楼的玻璃展柜里,“云浮市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广东省农村电影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见证了黄志成一家三代送影下乡的辛勤付出。
这些年来,随着手机的普及,短视频的兴起,露天电影的观众少了不少。谈及未来的发展,黄志成说,虽然短视频会在手机端传播,但是系统的观影,也会让观众更加享受。除了放映设备带来的全新观影感受外,在内容选择上,放映队也开始进行了新的探索。
据了解,目前放映队承担了公益宣传的角色,作为送影下乡的“主力军”,他们将消防安全、农业技术、家庭保健等各类知识,通过送影下乡的方式,传播给当地的群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放映40多年,和许多乡亲都成了朋友。每次下乡放映,乡亲们都会在村口等着我们。”黄志成说,“我喜欢放电影,我想能一直让村里有支起来的电影幕布,听到他们观影的喝彩声,这样,我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