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相关话题引发网友热议。2月26日,住粤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就“渐进式延迟退休”“养老服务”等话题接受记者专访。


(资料图)

理性认识“渐进式延迟退休”

践行积极老龄化理念

“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于1978年制定,当时人均预期寿命为66岁,而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至78.2岁。”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背景下,如果退休年龄不作调整,意味着工作的人越来越少,退休的人越来越多。鲁晓明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少子化后果的显现,“渐进式延迟退休”是一个的必然之举,亟待社会理性认识。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实施延迟退休改革将区分不同群体,采取适当的节奏稳步推进。鲁晓明表示,延迟退休有利于增加老年人收入,提升老年人消费能力,“过早退休也会加重年轻人的负担。”

有部分网友“吐槽”,对60岁左右老人来说,投入工作的难度比较大。对于这一观点,鲁晓明表示,随着我国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较之以往也有较大提高,为他们继续从事工作奠定了基础。作为“积极老龄化法治问题”研究的学者,鲁晓明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健康、参与和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三个支柱。在现实生活中,老年群体表现出随着年龄增长而社会参与减少的问题,积极老龄化应致力于采取措施手段来减缓这样的过程。因此,延迟退休是充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提高老年人口经济参与的重要社会政策。同时,也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养老保险基金所承担的巨大压力。

“还有部分网友对‘渐进式延迟退休’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认为老年人延迟退休,就意味着长期占据工作岗位,导致年轻人就业困难,其实不然。”鲁晓明认为,可以推行“错位就业”——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对于劳动强度大和新兴的行业适应性不强,主要从业方向为依赖工作经验、专家技能型的工作;而青年人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创新创业等领域仍是主力军。而且,老年人就业增加财富积累,会提升消费能力,刺激消费,最终增加就业机会。

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今年两会,我准备就‘推进嵌入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提出建议。”谈及拟提交的提案,鲁晓明指出,当前,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即将进入中高龄,面对“9073”的养老格局(即老年人90%左右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养老、3%入住专业机构养老),目前居家、社区养老在提供便捷普惠高质量养老服务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鲁晓明建议,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原有基本医疗、基本公卫服务功能之外,结合实际建立社区医、护、药、康、养卫生健康服务供给。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建立老年人卫生健康平台与民政数据衔接制度,加强数据共享,掌握社区老龄化程度趋势和老人健康信息。推进医联体“一盘棋”运作,进一步统筹人力物力、盘活医疗服务及闲置资源,推进护理床、器具共享。

鲁晓明还表示,计划围绕“建立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交相关提案。他指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和《国家医保局 财政部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是当前长期护理保险的工作主要依靠两个指导意见。他建议,加快研究立法举措,提升规范层次,建立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措施,保障长期护理保险的稳定、长期发展。

南方网记者 吴明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