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三星堆——祭祀场景中的铜器、玉器与象牙、虎牙”展向公众开放
1986年,沉睡几千年的三星堆,揭开了神秘的面纱震惊天下。2020年,三星堆新一轮考古挖掘工作引发全世界无尽的遐想;今年6月,新发掘的7号、8号坑文物一经公布,三星堆之谜又一次引起世界的惊叹……三星堆考古发现让许多人陷入迷思:形状各异的三星堆文物,究竟要表达什么?它们是域外传入吗?
“三星堆之谜的答案是什么?答案就在文物本身。这个展览想告诉人们,三星堆之谜的深圳解法。”站在展厅门外,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讲席教授、策展人唐际根如此说道。上周,由深圳博物馆、南方科技大学主办的“理解三星堆——祭祀场景中的铜器、玉器与象牙、虎牙”展览正式向公众开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开展当天的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迎来大批参观者,从热风微醺的清晨,到烈日炎炎的正午,博物馆里的长龙一直从3楼排到了一楼门外,闻讯而来的市民都希望第一时间探寻“三星堆之谜的深圳解法”。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轩慧
还原三千年前的祭祀场景
“我们这个展览叫理解三星堆,即按照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从考察祭祀的角度来解读这些文物。”唐际根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现场看到,本次展览以模拟重现的三星堆祭祀场景为核心,分为施祭者、建木通天、受祭者三个单元,共展出来自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物1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4件(套)。
第一单元“施祭者”中,青铜大立人立于高台,身着龙纹衣,头戴“天目冠”,表情庄重、双手持物,当为主祭之人;青铜跪姿顶尊人像、青铜跪姿执璋人像、青铜兽冠人像、青铜跪坐人像等体量较小,同样穿戴整齐,虔诚庄重,当为从祭之人。
第二单元“建木通天”,以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二号青铜树的复制品作为展示核心,表现古蜀国人透过神树将心中之所念传达给上天。人面鸟在受祭者与青铜树之间飞翔,表现出受祭者与神树之间的关联,是“建木通天”的重要佐证。
第三单元“受祭者”以纵目面具、鼓目面具等代表受祭者,其最大特点是高处悬挂或高处矗立,且不表现肢体动作。三个单元较为完整地展现出3000余年前的蜀祭场景。
鼓目面具
以关键文物解读三星堆
作为国内研究商代考古的权威专家,唐际根曾主持殷墟考古25年,率队发现并发掘洹北商城遗址。他的肤色偏黑,一看就是经常奋斗在田野考古的一线科研人员。这一次,唐际根教授以实物加科技的展览手段,用实物文物和3D打印文物复原3000余年前古蜀国的祭祀场景。
三星堆之谜的深圳解法,答案就在文物本身:铜器、玉器、象牙、虎牙、海贝等,皆是祭祀的遗存。纵目面具代表“受祭者”,青铜立人代表“施祭者”,高大的神树,代表沟通人神的媒介。
唐际根教授告诉记者,这个展览所挑选的展品,都是在古蜀国祭祀场景里面的关键性文物。根据研究,三星堆的祭祀坑里,文物主要包含了“施祭者”和“受祭者”,以及两者之间桥梁的神树“建木”。这些都在此次展览里一一展现。而象牙、虎牙、青铜尊、玉璋等,都是祭祀用的祭品。“所以我们文物的整体陈列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摆放,而是精心设计。每个文物处在展厅里面的位置,就是他们在祭祀场景中的位置。”
虎牙,就是其中一件关键文物。虎牙只有几厘米长,俗语说“虎口拔牙”,古蜀国人竟能以虎牙为祭品。唐际根教授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古蜀国的虎牙只有三颗,这次展览就有一颗实物进行展出,实属不易。”现场还展示了一根1米多长的象牙,也是难得的古蜀国祭品。
虎牙
领略南北通融、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
蜀祭,是古蜀国自身的文化传承,“从祭人”双手托起的铜尊,却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所以,在唐际根看来,3000余年前古蜀国的蜀祭场景,正是领略中国文化南北通融、多元一体的最好注解。
展览现场有一个青铜尊,这座不大的青铜尊,在3000余年前可属于是一个高科技产品。唐际根教授说:“青铜尊做起来非常不容易,从材料到模板再到铸造,在当时都是非常难的。而这种青铜尊的制作技术和工艺,只有中原的商王朝掌握了。商王朝在黄河流域,而古蜀国在长江上游。这就说明了古蜀国人学习中原的铸造技术,效法中原做了这样一个青铜尊,只是样子稍微有点不一样。”这些证明了3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已经有了交流融合。
展览导语里有一句话,为这次展览的意义做了注解——“让我们回到古蜀国,体验3000余年前的蜀祭场景,领略中国文化的南北通融、多元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