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仙境 陈尚礼 摄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

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的韶关,矿产资源丰富,曾布局了大批工矿企业,是重要的“华南重工业基地”。但受认识和历史的局限,韶关生态环境历史欠账多,环境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来,韶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不移走生态发展之路,老工业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


【资料图】

韶关市2021年启动“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试点,盘活闲置低效土地和资源,推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同时大力发展和培育新能源、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探索出一条老工业城市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钢铁厂区成3A景区

炎炎夏日,走进广东韶钢松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韶钢”)厂区,目之所及一片葱茏,路旁绿树成荫,满地繁花绿草,717广场、风度书房、南华雅苑等建筑和景观与参观者不期而遇。如果不是抬头可见的一个个涂有彩绘的冷却塔,你很难想象这里是钢铁厂区。

事实上,“多彩韶钢——工业文化园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于今年6月举行授牌暨开园仪式,成为全省首家以钢铁为主题的AAA级工业旅游景区,这也是韶关市推行“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的一大成果。

作为韶关市重点工业企业和首批“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试点企业,韶钢近年来投入约32.05亿元推进实施环保升级改造项目76项、绿化提升改造项目36项,深入推进“废气超低排、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和“洁化、绿化、美化、文化”工作,下大力气提升环境“颜值”,“大环保”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老矿山焕发新活力

2018年10月,韶关市广东粤北南岭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被确定为第三批全国试点项目。试点启动以来,韶关市针对北江流域、东江流域和拟建的南岭国家公园区域集中解决了一批生态问题,探索出生态修复“韶关经验”,其中凡口铅锌矿和大宝山矿生态修复项目上榜“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凡口铅锌矿建矿于1958年,是亚洲最大的铅锌银矿种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级环保督察向深向细推进,凡口矿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让老矿山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

为整治早期生产遗留的露天采坑,凡口铅锌矿通过浅表换土固碴技术对废弃地进行修整,将采矿挖损、废石堆积的旧矿坑整治成绿树成荫的生态游览区,将120亩沉降废弃区修建成广场和博物馆,打造广东省唯一一座在产矿山建成的国家级矿山公园。

凡口矿通过“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方式和“生态浮床”系统,改良尾砂、种植本土植物,修复尾矿库区320亩、尾砂堆置区490亩。为防治岩溶塌陷解决地质环境问题,凡口矿实施帷幕注浆截流工程,研发关键技术工艺,历时8年建成地下截水坝体1698米,大幅改善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状况。

丹霞山变“科学名山”

七月的丹霞山,到处生机盎然。暑假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师生纷纷前往这座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开展专业见习、教学实习、研学“夏令营”、科研考察,在这所“大自然学校”开辟“第二课堂”。

“以前说起丹霞山,人们往往对丹霞地貌和奇美风光印象深刻,现在谈论起丹霞山,大家会不由自主地将它当成一座‘科学名山’。”丹霞山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昉表示,近年来丹霞山全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确保生物多样性价值和生态系统保护能力不断提升。

据介绍,丹霞山管委会近年来持续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专业团队合作,引入新技术开展科研监测,建立多层次的科研监测队伍,丹霞山生物多样性底数进一步清晰。通过加强科普宣教,深化社区共建,丹霞山生态价值也进一步提升,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共治共享”的大保护格局。

截至目前,丹霞山已记录有高等植物2270种;昆虫1516种,蜘蛛100余种;脊椎动物447种,大型菌类300种。近年来丹霞山发现和命名的新物种包括“丹霞梧桐”“丹霞兰”“广东颈槽蛇”“丹霞呵叻蛛”等26种,绝大部分是仅在丹霞山分布的极小数量特有种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