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楠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常见于老年人的肿瘤疾病发病率正逐年攀升,多发性骨髓瘤便是其中之一。每年三月是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关爱月。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堪称银发族的“血液杀手”。

“这是一种由浆细胞增殖‘失控’所导致的恶性疾病。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环境因素的改变及检测能力的增强,让多发性骨髓瘤在我国越发常见。”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夏忠军教授介绍,“在临床上,我们习惯将它的核心症状称为‘CRAB’(‘螃蟹’)四大表现,C代表高钙血症、R代表肾功能损伤、A是贫血、B是骨病。但需要警惕的是,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复杂,且早期症状容易与一些老年常见病混淆,因此患者很难想到这是血液系统疾病引起,而辗转在骨科、风湿免疫科或肾内科求诊,导致大部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初诊时误诊、漏诊率偏高。”

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钟立业教授认为,“MDT(多学科会诊)是诊断、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最合理的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可以在复杂疾病患者首诊的时候,把患者转接至对应科室,这对于改善多发性骨髓初诊的误诊、漏诊情况及并发症的治疗是非常具有推动性作用的。”对于如何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夏忠军教授指出,“我们希望患者能尽早地把适合自己的药物往前推。我们常常告诉患者,初诊及首次复发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两个黄金阶段。只有早期治疗缓解程度越深,之后的生存及平台期才会更长,后续复发的间隔时间也会更长。所以如果能在开始阶段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实现疗效的最大化,就能够为后续的二三线治疗争取更多机会。”此外,钟立业教授强调,患者年龄也与治疗效果高度相关,年龄越大,患者的耐受性越差,愈后也相对不良。

“我们的早线治疗原则在于‘患者缓解程度越深,就能够换来更长的生存’,基于此我们认为主要的治疗目标在于通过前期的诱导治疗,杀灭肿瘤,再通过巩固和维持治疗,保持并加深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是我们的整体治疗目标,而接受规范化治疗是患者获得深度缓解的重要保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魏永强教授表示,“随着国家医保覆盖范围的持续扩大、药物可及性不断提升,可供患者选择的创新治疗方案也越来越丰富。现在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方面,有了达雷妥尤单抗这类免疫创新药,能够有效缓解病情、控制疾病复发,尤其是在进入医保之后,已经能够给大部分患者带去长期的生存希望。”

据了解,达雷妥尤单抗已获批用于单药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联合方案用于至少接受过一线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联合方案用于治疗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2021年12月,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作为抗癌新药正式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于2022年1月正式落地执行。

对于多发性骨髓瘤诊疗的未来,专家持乐观态度。魏永强教授指出,“随着免疫治疗的普及,我国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案日益完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得以有效延长,从过去平均3-5年,到现在平均5-7年,甚至有的患者能达到10年以上,相信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达到这个疗效,并逐步迈向‘临床治愈’的治疗目标。”钟立业教授认为,“要想推动多发性骨髓瘤这一恶性肿瘤向‘慢病化管理’迈进,有赖于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也呼吁社会公众提升对于疾病的科学认知,当患者发现自己出现了‘螃蟹’症状时,一定要及早就医。只要患者能够规范合理地就诊、坚持用药、定期复查和评估,执行类似慢病的长期管理,相信一定能够实现疾病的深度缓解,获得更有生活质量的长期生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