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资料图片)
图/受访博物馆供图
日前,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以下简称“博博会”)在郑州开幕,由广东省内20多家博物馆组成的广东馆“粤博创意”,组团亮相:水下考古盲盒、“陈家祠”积木、“百变鸮小”手机支架等一系列带有岭南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悉数登场,大放异彩。
近年来,博物馆文创开发热度飙升,产品备受关注,先有故宫博物院文创系列风靡全网,后有河南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分别推出“考古盲盒”。前不久,甘肃省博物馆推出“马踏飞燕”玩偶,“丑萌”出圈。亮相此次博博会的广东省博物馆水下考古盲盒,自7月上市以来,线上线下销售火爆,如今可谓“一盒难求”。
这些文创产品独具特色和创意,昔日“高冷”的博物馆文化也借助这些跨界文创不断破圈,离观众更亲近。
广东博物馆文创水平国内领先
打卡文化地标、购买博物馆文创已经成为许多观众了解历史文化的途径。据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介绍,广东省博物馆水下考古盲盒的灵感来自“南海I号”古沉船的打捞与考古发掘。盲盒以潜水员的第一视角出发,用红色马口铁盒作为“沉箱”,让体验者以开箱“提拉”这一动作,复刻当时“南海I号”的打捞作业。由此,人们可亲身体验水下打捞和发掘文物的全过程。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介绍,他们以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陈家祠为模型,设计了一套文创积木。积木将陈家祠建筑复刻到拼图上,将其首进屋舍细致还原,再现传统岭南建筑,让人们在一叠一砌中了解岭南建筑文化。陶塑脊饰更是陈家祠的一大亮点,这些蕴含吉祥寓意的陶塑“神兽”不再只停留在高高的屋脊,摇身一变,也成为了可以带回家的特色文创。
“目前,广东省的博物馆文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陈邵峰表示,这些个性化文创深挖地域文化内涵,为公众搭建起进一步认识广东、了解历史的桥梁。“例如,人们从考古盲盒中得到的一个小仿制件,可能就会想看看,真件到底长什么样,这就是吸引他们来博物馆的一个方向。”
“镇馆之宝”和地域特色是灵感来源
陈邵峰指出,博物馆文创IP的开发通常会从馆藏珍品“镇馆之宝”、地域特色、配合展览展出等方面综合考虑。
珍贵的馆藏藏品是博物馆文创开发的强力基础,也是创意灵感萌生的土壤。立足于本馆资源,利用“镇馆之宝”、珍稀文物开发既具有实用性,又兼备审美性的创意IP产品,是博物馆文创开发优先考虑的要素。
富有地域特色也是文创开发的重要因素。南汉二陵博物馆展陈宣教部主任陈馨表示:“我们会优先考虑针对本地考古出土的文物进行创作,利用文物原型或纹饰元素。”例如,南汉二陵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百变鸮小”手机支架,原型就是2020年在广州市荔湾区广钢新城出土的汉代陶鸮形五联罐,这件器物以独特而生动的造型,成为文物“萌宠”,备受喜爱。
在此次博博会上,非国有博物馆展区也备受瞩目。陈邵峰认为,非国有博物馆已发展成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广东省的非国有博物馆数量会持续增长,在文创方面它们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非国有博物馆背靠企业,有着多元、活跃、接地气的优势,例如广州的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不仅有古生物学科特色,也充满技术创新,馆内打造了大量高科技场景互动,让小朋友可以沉浸式地感受科学家挖掘修复化石等工作。
“爆款”文创是玄学?
博物馆文创琳琅满目,但如何能成为“爆款”呢?陈邵峰笑称自己对此也感到“糊涂”,经常判断失误。“我觉得这产品应该好卖,但实际卖得一般。”但他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年轻人和孩子是博物馆文创的主要消费群体,符合这群人的审美习惯和精神需求的产品普遍销售较好。
黄海妍认为,一方面博物馆需要充分理解既有的文化藏品资源,这是文创的“底色”,另一方面还需要结合时尚元素,研究年轻人的喜好,获得更多观众资源,二者相结合就比较容易出现“爆款”。由此看来,将传统文化进行时尚潮流的现代化表达,迎合人们的喜好,是打造“爆款”的必要条件。
爆款文创,难在创意。但陈邵峰说,创意有时就是换个角度看。“比如铜奔马大家都很熟悉,平时都是从侧面看它,丰满又有力量,但换个角度,从正面看去,就会发现它的嘴是歪的,看着很‘尬’,这个角度就是创意。”
除了创意,爆款的出现与科技元素的加入也密切相关。博物馆与生俱来的优势是丰富的文化元素,但在科技方面还较为欠缺,这需要了解市场上的新材料、新工艺,将其与文化元素相结合。
“大文创”不仅仅是指产品
博物馆文创创造着社会价值,它将博物馆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沉浸感和互动性兼具,促进观众与博物馆的“亲密接触”。不仅如此,文创产品的经济价值也日益显现。据《广东省2021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省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2305款,实现文创产品收入3993.39万元。
文化产业若要持续繁荣,创新、创造就应无处不在。文创的概念当是存在于整个文化产业领域的“大文创”。陈邵峰说:“文创的概念是可以延伸的,大文创概念不局限于一般的文创产品,包括收费特展、展览的制作等,还可以做一些文物保护、文物鉴定等研学活动。”他认为,博物馆是重要的校外课堂,开展互动、研学活动有非常大的市场,适当收费可让更多人获益,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反哺博物馆的业务工作。
陈馨提到,博物馆最大的文创就是博物馆本身,展览也是最能体现实力的文创,对于“文创”概念的理解不宜太窄。“我们办过一些抽奖、直播活动,让更多人参与互动,关注博物馆,还能获得小礼物,这也是一种文创方式。”
黄海妍认为,只要能和文化创意结合起来的,都可以看作为博物馆文创。“我们作为博物馆人,要树立服务观众、提升服务质量的观念。‘大文创’是很好的文化传播手段,我们结合自身特色开展研学、教育等工作,都扩大了对文创的理解,可以做得更多元、更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