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防护林带 受访者供图

海滩种树引名家挥毫 抵御风沙促生态改善


(资料图)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胡彦

走进广东茂名滨海新区博贺镇的沿海地带,满眼都是一种形似松树的树木,因常年受大风吹拂,树干都齐刷刷地斜向一侧生长,根系却牢牢地扎进白茫茫的沙滩。这些树木叫木麻黄,著名岭南画派画家关山月的画作《绿色长城》就取材于此,画作被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广东厅。

如今,在广东海疆,犹如绿色长城的沿海防护林带也在不断延伸。据初步统计,1991年以来,广东全省营造和修复沿海防护林1496.56万亩,宜林海岸线绿化率90%以上,150万亩以上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博贺林带开启沿海防护林建设序幕

谈起广东的沿海防护林带,总绕不开全国第一条沿海防护林带——博贺林带。博贺半岛三面临海,形似龙虾,连绵的白色海滩吸引了众多游客,一排排木麻黄迎风而立,也成为独特景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林间闲逛和露营。

解放前的博贺镇,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沿海全为寸草不生的沙滩,水旱、风沙灾害非常严重,田园荒芜,粮食失收,村民被逼搬迁。1954年,电白县委、县政府响应绿化祖国号召,党政军民齐出动,开始在植物难以生长的风沙带种植防护林带。

“千种难万种难,比不上海滩种树难。只道绿树山上种,从来未曾种在海滩。沙滩无水又无肥,海浪打来钢铁都要弯……”这首疍家咸水歌源于博贺人民的自主创作,唱出了建设沿海防护林带的艰辛历程。由于当时男性劳动力出海,造林任务全落在妇女身上,为了家园不受风沙袭扰,她们克服困难,在沙滩上成功地种活了木麻黄苗一万多株,因此博贺林带又被称为“三八林带”。

“以前这里一遇到台风,风就没遮拦地灌进来,把我们的农作物和茅屋都吹坏了。”家里两代人都参与林带建设的疍家人红姨回忆,母亲于上世纪50年代参与造林时,条件非常艰难,没有淡水也没有挖掘工具,她们就用肩挑水,用手或锅铲来挖泥。等到红姨上小学参与造林时,上一辈人种下的木麻黄枝干已经长得非常粗壮了。

博贺林带建成60多年来,几经台风侵袭破坏,林带每隔几年都因台风影响一再修补。广东茂名滨海新区管委会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奇介绍,林带遭台风重创后,当地政府对林带进行大力修复,使其恢复了往日生机;近年来更是加强管护,并对林带完善提升,使林带结构更加优化,防护功能不断增强。

茂名市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丁健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近年来,我们主要对沿海防护林带开展补植套种及更新改造工作,保持林带的稳定性和防风固沙的连贯性。”

在林带的保护下,博贺半岛沿海1.5万亩农田摆脱了风沙威胁。当地还重视打造文旅强镇,途经博贺、与海为邻的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先行段已于今年开放通车,未来博贺林带这条“绿色长城”将吸引更多周边游客到访,促进当地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水东湾海上绿洲成第一道海岸防线

潮汐作用下,在一天之内,涨潮时像水中藻、退潮后像地上树——如果你走上电白区水东湾红树林科普教育栈道,就可以在两旁浅海滩涂上,看到这种奇特的景象,水中林立的是新种不久的桐花树、红海榄、木榄、秋茄、白骨壤……不同的名字,一样都是以乡土树种为主组成的“海上森林”,带来防御风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的生态效益。

水东湾是面积约2600公顷的潟湖,兼具河口和海湾的性质,咸淡水混合,宜林滩涂为耐盐碱、耐水泡、耐风吹的红树林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地貌与环境。由于长期过量砍伐和不合理围垦,电白区天然红树林面积从20世纪60年代的2000公顷左右,缩减到1999年的200多公顷。2004年,电白区着手开展大面积恢复种植红树林。

记者从电白区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股股长巢振宁口中获悉,近年电白区启动红树林生态修复种植工程,2018年以来新造红树林已达455亩,投入资金460多万元。

电白区红树林管理总站站长王捷表示,近年来,红树林生态修复效果显著,但由于属困难立地造林,如何提高新造林成活率及保存率都是颇具挑战的课题。因此,当地每年都会对新造幼林进行全面抚育,及时补苗和清理种植环境。目前,有专门的护林员对红树林进行巡查管护,做好日常监测,包括红树林资源监测、病虫害调查与预测和保护区内鸟类监测等。

水东湾红树林湿地曾被评为2018年“广东十佳观鸟胜地”。现在,这里白天白鹭群飞,候鸟盘旋;入夜,栈道上明丽的光柱不断流动,与音乐声共映旖旎夜色,前来散心的居民和旅客络绎不绝。经过多年恢复,电白区红树林成为全国较大连片人工红树林种植示范基地。

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积极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目前全省已营造红树林991.21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263.96公顷。在积极营造红树林的同时,各地也因地制宜推行“红树林+生态产业”发展新模式,让红树林变“金树林”。

曾参与博贺林带建设的疍家女 受访者供图

筑就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绿色屏障

沿海防护林带层次分明,海滨宜林滩涂中防风消浪的红树林作为“第一层防线”,沙质基干林带上迎风傲立的木麻黄作为“第二层防线”,配合沿海“一重山”的抗风绿化树种,都是茂名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的缩影。近年来,茂名以全面推行林长制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新一轮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2019年以来,已开展沿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保护修复面积3058.5公顷。

在树种选择上,茂名沿海防护林建设遵循科学绿化原则。茂名电白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光亮介绍:“我们在离海水较近的沙质基干林带上种植木麻黄,再往里就搭配松树和相思,通过混交种植提高林带抗病能力。红树林方面,选育了红海榄、秋茄、木榄等比较优良的品种,也总结了一套较好的种植技术。”

广东陆地海岸线长4114.3公里,台风发生频率和强度居全国首位。而沿海防护林体系作为抵抗台风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成为绿美南粤的一块重要拼图。

从2019年起,广东已启动实施了新一期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截至2022年10月底,全省完成沿海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保护修复面积67707公顷。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提高抵御台风、海啸和风暴潮等主要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核心,以加强沿海基干林带建设为重点,以科学营造和质量提升为手段,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逐步建立起以人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片、带、网、点相结合的多树种、多功能、多效益的沿海防护林体系。

目前,全省3207.9公里宜林海岸已营建防护林带2885公里,宜林海岸防护林带基本合拢,初步建成了“山、海、路、田、城”相连的防护林体系框架,纵深防护林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6.9%,全省150万亩以上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0.7%。随着沿海防护林生态网络体系结构不断完善,过去被风沙埋没的19.5万亩农田得到复耕,97.5万亩的沙地变成了良田,粮食单产增加3-4倍,台风、风暴潮的危害程度明显减轻。

除了提高沿海地区森林生态功能和防灾减灾能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外,沿海防护林的景观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目前,沿海地区已开发旅游点30多个,如珠海九洲城、阳江海陵岛、湛江东海岛、电白虎头山、台山川山群岛、南澳青澳湾等,年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次,为当地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

出品人:杜传贵 林海利

总策划:胡泉 吴江 李艳文

策划/统筹:张爱丽 吴珊

执行:汪海晏 程行欢 陈泽云 黄婷 曹敬 莫晓航 庞倩影 钟凌瀚 蓝景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