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10月19日以来,有关市直单位积极响应广州市委号召,火速集结460名党员干部等组建抗疫支援服务队,“组团式”对口支援白云区白云湖街,迅速投入到核酸检测、物资配送、围蔽值守、垃圾清运等工作中,他们向“疫”而行,硬核的抗疫作风得到当地党员干部、居民群众的频频点赞。
【资料图】
支援队伍在抗疫一线搬运物品、发送物资、值班值守,开展常态化巡检。
秉持“实”的理念送温暖
从动员到组建再到出发,市档案馆党员突击队仅用时半天,他们当中有上有老下有小的“70”“80后”,有“不拘一格”的“90后”,还有退役军人和军嫂。在抗疫一线,他们搬运物品、发送物资、值班值守、常态化巡检,主动担当作为,履行党员义务。
进驻网格后,市档案馆党员突击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自觉帮群众解难纾困,解决其实际诉求。期间,这支队伍为封控网格内的两个工业园累计200余名留守工人及群众,配送各类物资近200份,发放爱心蔬菜包150份,配发长者爱心食品礼包22份,通过积极协调,为4名食品短缺的群众解决了吃饭问题。
突击队员搬运物资。
入驻第二天,突击队的“工作群”里又发出需要配送一批抗疫物资的紧急通知,队员张光明驾驶电动车去配送时,不慎摔伤,一尺多长的伤口血流不止。他简单处理伤口后,强忍着疼痛,连续奋战在抗疫一线,并且还主动请缨,为网格内居家监测的红码居民配送物资。
入驻第三天,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退伍老兵蒋谢军痛风病痛复发,用三四种药剂缓解后,他告诉自己“我没事儿”后,便继续奔波在夏茅村10网格防控一线;“95后”李司宇刚入职两年,也是突击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疫情期间,他既是防疫“战斗员”,又是“宣传员”……抗疫期间,市档案馆突击队用硬核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赞誉。
注重“细”的标准摸底数
连日来,市委办公厅党员突击队紧跟抗疫进程转换重心、加快节奏,助力夏茅村抗疫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该突击队领队郭士民介绍,突击队所在的5网格紧邻主干道,涉及的65栋楼房人员构成复杂且流动性强,摸清底数非常重要。
突击队员和网格工作人员逐户上门了解人员基本信息,查验登记健康码。
10月的广州虽已入秋,但近几日的气温依然高达30多度,长时间的户外工作,让穿着防护服的队员很快就闷出浑身汗水,体力消耗很大,但突击队员和网格工作人员依然坚持组成小组逐户上门,加班加点与时间赛跑,详细了解居住人员基本信息,查验健康码填好登记表,并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最终建立起14本基础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覆盖全,为全员核酸检测、做深做透流调等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其间,突击队两名女士刘傧彬、黎雅妍连续奋战8个多小时,午饭也顾不上吃,对所负责的楼栋、人员及有关工作台账进行核查,共核查各类人员2300多人次、修改表格270多张,及时排查出3栋未登记楼栋和110多条错漏信息,有效消除了隐患。白云区驻点干部连连夸赞她们是“巾帼不让须眉”。
“我们网格内的核酸检测,从第一天6个小时压缩到后来每天3个半小时,垃圾清运、物资配送、环境消杀等重点工作效率同样大幅提升。”郭士民对摸清底数带来的工作成效如是评价道。
支援人员与医护人员、网格工作人员一起上门为居民做核酸。
聚焦“准”的要求献良策
在11网格,聚集了市中院、市委保密办、市协作办三家市直单位的支援队伍。早上8点,上述单位的队员已集结完毕,统一穿上防护服,会同医护人员、网格工作人员分组前往各个楼栋区域,利用“大声公”分批次组织居民下楼做核酸检测,整个过程默契十足、高效流畅。
市中院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四级调研员陈书明表示,其实下半年是法院清案攻坚时期,人手本就吃紧,但市中院党组高度重视,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先后组织五批共90名突击队员,全力支援白云区抗疫工作。
进驻夏茅风险区以来,队员们全天24小时轮班,累计修复水马连接扣40余次,制止和劝返试图穿行的群众25人次,制定应急措施,确保无一人离开风险区域;队员们还主动请缨运输网格内160余名工作人员的物资,并因地制宜与社区沟通,及时消除风险区内生活垃圾乱扔而造成的卫生隐患。
突击队员正在修复水马。
市协作办、市委保密办共10名队员早在10月19号就已进驻。10天来,队员们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深夜一两点休息,几乎每天都要鏖战18个小时。期间,他们每天要穿上防护服累计攀爬近500层楼,挨家挨户宣传防疫政策,了解居民存在的困难,安抚居民情绪,同时他们还利用和医护人员上门做核酸的时机,给封控在家的居民派送生活物资、清运生活垃圾。
“这些天,我们和夏茅村的居民手拉手、心连心,彼此间结下了深厚情谊。也请夏茅的居民保持耐心,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战胜新冠疫情。”市协作办三级调研员朱泽说道。
11网格网格长、白云区人大办公室副主任莫俊威表示,共同抗疫,是一次很好的工作交流,市直单位支援队伍及时充实网格的人员力量,而且工作中大家密切配合,提出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完善并改进了疫情防控工作措施,“给我的触动很大,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汤南 通讯员:郑少敏、赵元顶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 通讯员:李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