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巍 麦宇恒
【资料图】
10月25日,记者在清远市英德市九龙镇千亩大豆繁育基地看到,随着大豆收获机的轰鸣,该基地第一期“华夏9号”“华夏22号”两个品种开始进行收割。据介绍,该基地种植了1200多亩大豆,预计亩产为200公斤左右,收获的大豆不仅将为基地明年的规模化种植预留种子,可为华南6省区提供优质大豆种源。
规模:明年将达到5000亩
据广东省花生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研究员程艳波介绍,“华夏9号”是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早熟且蛋白质含量达到44.35%,脂肪含量为18.08%,非常适合豆制品加工,是韶关、清远和罗定多个豆制品加工企业的专用品种。而“华夏22号”为中熟品种且产量高,蛋白质含量为41.47%,脂肪含量为20.43%。
这两个品种抗炸荚,适应机械化收获;而本地青豆品种易炸荚,不能机械收获,在大豆荚转黄后,必须人工及时收割和脱粒,人工投入大。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将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和减少人工投入。
侬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侬联公司)总经理徐玲说,侬联公司是和当地农业大户成立的企业,采取联农带农、“公司+基地+农户+村集体”的合作模式,在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清远市和英德市农业农村局、九龙镇政府等单位的支持下,进行撂荒地复耕复种,开展华夏大豆的种植示范和良种繁育。今年的主要任务是把繁种做好,为明年规模化种植做好准备。
“从目前情况来看,1200亩的种植面积,无论是管理还是收成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徐玲表示,未来将继续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在九龙镇发展“春玉米+夏大豆+油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种植规模将达到5000至7000亩左右。
联动:将为华南六省区供种
据了解,广东虽然不是大豆主产区,但是全球的大豆主要消费区,粮、饲两类每年用掉全国四分之一左右的大豆,广东种植的大豆品质优良,深受加工企业的欢迎,一般每斤大豆经加工至少可以产生10元的产值,因此价格大幅度高于北方大豆。热带亚热带地区有大豆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同时有大面积的幼龄茶果树、甘蔗、木薯等间套种大豆,春玉米套种夏大豆,撂荒地复耕种植大豆等。
今年8月,由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共建的首期清远千亩大豆繁育基地在英德市九龙镇启动,为2023年华南地区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种源,服务乡村振兴。
野生大豆起源于我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二级野生重点保护植物,是栽培大豆的近缘祖先种,具有重要的抗逆、抗病、高蛋白等优良基因性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据了解,广东英德是中国大陆野生大豆的最南端界址,不但保留了一批低纬度带的野生种质资源,而且传承了上千年的大豆栽培习惯,保存了丰富的豆制品文化,2022年清远市英德市九龙镇(豆腐)列为省级“一镇一业”专业镇。
据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年海教授介绍,这个千亩繁种基地将首先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华南6省(区)大豆种植区提供优质大豆良种,以期发挥大湾区种业、工业、商业的核心动力联动起大华南区南方大豆的育、繁、推、产、加、销“六位一体”闭环体系,也为国家“双循环”体系建设贡献广东智慧与力量。
缘起:“南方大豆”三十年磨一剑
据记者了解,华南农业大学从1994年组建大豆课题组,重点从事热带亚热带的大豆种质资源收集和育种工作。28年来,该课题组已汇聚起国内外10000多份大豆种质资源,育成5000多个中间材料,2006年-2022年审定大豆新品种40个(次),其中国家审定20个,广东审定6个,广西审定8个,福建审定4个,江西审定2个,可在华南地区推广应用;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39项;这些品种品质优良,非常适合豆制品加工。
一代、二代、三代品种,彰显品种优势。热带亚热带地区2006年以后审定了第一代高产优质新品种如华春6号、华夏3号和华夏9号,华春6号和华夏3号列为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华夏9号列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使整体产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15年审定了第二代品种如华夏10号,抗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白粉病、耐酸铝低磷、高产、稳产,在华南地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一个突破性品种;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1年通过福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9年、2021年和2022年列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2022年列为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
2022年华夏10号列为热带亚热带夏大豆国家区域试验对照种,福建省夏大豆区域试验对照种;2016年在广州高产展示,平均亩产265.21公斤;2017年在福建省清流县百亩示范,平均亩产191.76公斤;2019年在广西河池市都安县高岭镇实收测产,平均亩产216.6公斤;2020年在广东省英德市沙口镇高产示范,平均亩产289.03公斤。
2020年审定了第三代品种如华夏14(国家审定)和华夏21(国家审定和广西审定),华夏14品种聚集了巴西品种高产基因(长童期J基因)和国内品种高蛋白基因,在老挝试验亩产达到313.0公斤;华夏21为高异黄酮品种,异黄酮含量5181.60 μg/g,在广西夏大豆区创造亩产320.3公斤的高产记录,2021年在巴西隆平试验基地测试,平均亩产342.2公斤。
突破:实现 “北豆南移”
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对光周期反应非常敏感,所以一直以来,中国的大豆主产地在北方。如何发挥华南区光、热、水等环境资源优势,实现“北豆南移”?
据记者了解,巴西大豆发展成功经验是选育了耐酸铝低磷土壤的长童期大豆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使巴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大豆生产大国,单产世界第一。
长童期性状是热带大豆发展的基础,但相关基因一直没有克隆和验证。华南农业大学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深圳市华大农业应用研究院联合攻关,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和高密度遗传图谱,率先定位并验证了热带大豆发展的关键基因长童期基因J,揭示了低纬度短日高温地区大豆长童期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Molecular Plant。
长童期基因J的定位和验证作为“大豆适应热带地区的分子遗传基础”的重要部分,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17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该研究成果为改良南方大豆重要性状和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也被农业农村部张桃林副部长列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成立以来五项重要基础研究成果之一。
王应祥教授团队在长童期基因J突变背景下,利用化学诱变,获得一个新的突变体eoj57,能够适应更低纬度种植,这一关键性进步,让“北豆南移”的梦想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