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林伟吟

宋尔卫院士每天行程满满。这天,他刚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院区)结束上午的门诊,就立即赶回广州沿江路医院本部,接受记者采访:“我每两周去一次深汕院区,出门诊、做手术。”近日,他在深汕医院又一次对乳腺癌的外科手术进行革新——他为一名年轻的乳腺癌患者实施了3D高清腔镜下皮下腺体全切同步假体植入术。

宋尔卫是乳腺界第一位院士,是国内最早开展乳腺癌根治性保乳手术的外科医生之一。宋尔卫说:“1999年,我们成功实施了第一台保乳手术。至今,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十年肿瘤特异生存率为91%,达欧美顶尖乳腺肿瘤中心水平。”


(资料图片)

“医学创新就是要解决临床问题,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近十年来,广东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立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加快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等领域的重要问题。”宋尔卫表示,近十年是我国肿瘤领域特别是乳腺癌领域飞速发展的十年,而广东乳腺癌研究正在推动全球癌症治疗的新一轮革命。

将推动癌症治疗第四次革命

羊城晚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您开始实施保乳手术。近十年来,乳腺癌的保乳手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宋尔卫:目前,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肿瘤,中国每年大约新增乳腺癌患者42万人。1999年,我们成功实施了第一台保乳手术。当时很多人以为手术切的面积越大、生存期越长,因而保乳手术所占比例不高。后来研究发现,乳腺癌并不是局部疾病,而是全身性疾病,所以现在逐渐接受“保乳手术+全身治疗”的模式。截至2019年,孙逸仙纪念医院早期乳腺癌保乳率达到51.7%,术后年复发率小于1%,居国际领先水平。

为什么经我们治疗的保乳病人生存期更长?我们研究发现,肿瘤与其所处的微环境长期相互作用。通过研究,团队找到了很多调控肿瘤生态环境和肿瘤免疫的靶点分子,提出了“肿瘤生态学说”,这个学说将催生肿瘤生态学的治疗新策略和新思路。也就是说,我们治疗肿瘤的重点将从癌细胞本身扩展到与肿瘤生长相关的宿主整体内环境。

乳腺癌诊疗曾经历三次革命:从局部根治手术、全身治疗到个性化精准治疗。现在,我们提出的肿瘤生态学说,推动、促进了免疫治疗发展。希望我们今后的研究,能推动肿瘤生态学说理论转化到临床实践中,这必将推动全球癌症治疗的第四次革命。

努力消弭乳腺肿瘤防治城乡差距

羊城晚报:在我国,城市乳腺癌诊疗水平高、患者生存期长,农村患者则相差甚远。如何提高乳腺癌整体诊疗水平?

宋尔卫:广州是我国乳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城市地区之一,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较好,十年无复发生存率高达80%以上;但是农村地区的情况还不够理想,五年生存率只有55.9%。

为了提高乳腺癌整体诊疗水平,作为牵头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领衔的广州市区域乳腺肿瘤防治示范体系项目正在推进实施,其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探索出最经济有效的乳腺癌筛查方案。项目数据会归口到全国乳腺癌专病数据库,对建立有效的早期乳腺癌筛查体系有很大的帮助。未来项目将向全国推广。

正探索我国乳腺癌治疗新模式

羊城晚报:2020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挂牌成立乳腺肿瘤医院,您能谈谈对医院建设未来的设想吗?

宋尔卫:医院的建立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2012年,我们提出多学科协同治疗乳腺癌,成立了乳腺肿瘤中心;2020年,我们正式挂牌成立相关医院,整合了肿瘤、心血管、内分泌、康复、妇科生殖及精神心理等多个临床学科,打造全链条的高水平乳腺癌诊疗和研究综合体系。

我们目前规划在广州海珠区的新院区建一所新的研究型医院。我希望能够建设一个国际乳腺病中心,它是乳腺肿瘤医院的一部分,也将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研究型医院建设道路上的一个示范单位。在这里,我们将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一站式的服务。这也将是全国乳腺肿瘤医院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尝试。

另外,我们还将建立乳腺肿瘤的研究型医院和相关产业转化平台,将理论上取得的成果更好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从而推动医疗设备的国产化、抗肿瘤药物的自主研发,惠及更多患者。

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做基础研究

羊城晚报:为什么您如此看重乳腺癌的基础研究?

宋尔卫:我们在乳腺癌方面做了很多基础研究,这些工作最终形成了我们提出的肿瘤生态学说的基本理论,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基于解决临床问题的导向。

我是一名彻头彻尾的乳腺外科医生。刚毕业时,我是一个非常沉醉于做好手术的外科实践者。当时我非常仰慕区庆嘉教授,天天去看他做手术,所以才在临床上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基础研究后再提出学术理论。比如,我们通过保乳治疗实践,研究提出了肿瘤生态学说;现在,我们又准备用这个理论指导临床,采用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来调节肿瘤的生态环境。

如何把理论转化到实践中?我们倡导建设研究型医院,打造转化研究的孵化平台。我相信,今后一定能够把这些“从0到1”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让老百姓从中获益。

倡议医生临床科研两手抓

羊城晚报:现在高水平医院非常重视科研,您认为,临床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

宋尔卫:我觉得,一名临床医生,无论身处研究型医院、大学的教学医院还是基层医院,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培养科学素养。

医生诊疗疾病本身就是一个严谨的实践过程。要是几年不看书、不看文献,一个医生很快就会落伍。我的老师区庆嘉教授是肝脏外科泰斗,他卧病在床时不能起身阅读文献,就把文献投影到天花板上看。

作为医生,一定得活到老、学到老,无论哪一级的医生都应这样。我妈妈是一名基层卫生院的医生,我记得她经常去听大教授讲课,不断更新知识。

科学研究能够培养医生好学的习惯、读文献的习惯,这对医生一辈子的学术生涯都有帮助;科学研究还能培养医生严谨的态度。我在德国读博士后的时候,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做科研要像机器一样准确,不允许有一点点偏差。另外,科研还会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科学研究经常遵循三部曲:观察、构思和总结。以前有人存在思想误区,认为某个人科研做得好,临床肯定不行。其实,真正做好科研不是说发几篇论文,而是要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临床和科研如出一辙。

提出“八字箴言”鼓励青年医生

羊城晚报:在中山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您用“传承、立意、创新、引领”八个字概括您对医学的崇敬和对理想的坚持。请您详细解释这八个字的含义。

宋尔卫:“传承”是一代代医生和临床科学家成长提高的必由之路。我们不但要传承前辈的技术理论,还要传承他们敬畏生命、生命至上的精神,对病人信守承诺。忠、信、义的逸仙情怀让我们在工作中谦虚谨慎、团结协作。至于“立意”,临床医生必须思考,我们将给病人带来什么样的治疗效果、专科有什么样的目标和前景。“创新”则是要有新的思维方式,要有探索的胆量和魄力。

今年,我们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理论创新的综述以及《效应免疫细胞布控》《肿瘤生态学》等文章,关于“肿瘤生态学”的著作也正在国内外出版中。这均说明,肿瘤生态学的理论普遍被国内外同行接受,这就是一种“引领”,我国的医学理论研究将引领全球癌症治疗的第四次革命。

人物名片

宋尔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乳腺肿瘤医学部学术带头人。提出“肿瘤生态学说”,推动、引领癌症治疗的新一轮革命。

大咖金句

真正做好科研不是说发几篇论文,而是要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临床和科研如出一辙。

——宋尔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