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出你的抗疫故事”即日起陆续推出。

南方都市报面向全网征集抗疫故事,我们期待跟疫情相关的您,提供文字、视频、图片均可,南都随时倾听,为您执笔记录。

邮箱:qpaaqp@126.com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电话:17788353927(王记者)

第8期

主人公:肿瘤科主治医师杨成林

时间:10月24日至今

杨成林是管控区域里送医送药团队的一员,他所在的驻点医疗团队平均每天为区域内的各类病人开出200多张处方。从一开始需志愿者带路,到“比外卖员更熟路”,杨成林每天或骑着电动车,或步行,在人口结构复杂的城中村里,及时发现、随访癌症病人。他希望能为癌症病人创造一个彩色的世界。

杨成林和驻点医疗团队的同事们来回穿梭在巷子里为病人送药。

杨成林是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自10月24日进驻海珠区桂田管控区域流动医疗救助站以来,他所在的驻点医疗团队平均每天为区域内的各类病人开出200多张处方。而作为在抗疫一线为数不多的肿瘤科医师,癌症患者是他最关心的群体之一。

部分癌症患者有化疗周期,为不耽误他们的治疗,杨成林和肿瘤科另一位派驻的护士靳福佳定期上门为患者冲洗输液港、更换置管、注射肿瘤治疗所需的辅助药品,同时视患者病情安排转运。

“由于病情特殊,管控区域内针对癌症患者的专科药物基本无法储备,救治的难度较大。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发现他们,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及时购药送药,减轻他们痛苦和烦恼。”杨成林告诉南都记者,城中村里一些狭窄的巷子里不透光,所以,他希望能为癌症病人创造一个彩色的世界。

转运病人

为经济困难癌症患者提供尽可能的治疗

10月30日下午,海珠区桂田管控区域流动医疗救助站收到了一通求助电话,电话里的女性说着潮州话,语气急促。来自潮汕地区的杨成林是在场唯一能听懂的医护人员,他接过电话,用潮州话询问道:“不要着急,你那边是什么情况?”

“我老公有肺癌,之前在做周期性治疗,现在化疗时间到了,他一直在喘气!”听到这里,杨成林判定病人需要立刻得到治疗,问清楚病人住址后,杨成林与护士靳福佳穿上防护服,前往病人家中。

桂田管控区域内“握手楼”密集,巷子狭窄蜿蜒似迷宫,杨成林一行医护人员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找到了求助者的家。“打开门,我看到病人坐在椅子上,因为气喘得厉害,他已经无法在床上躺着。”10平方米左右的出租屋,74岁的肺癌晚期患者与妻子住在里面。杨成林回忆,当时屋内空气不流通,他们担心患者会呼吸衰竭,建议立刻将患者转送至医院。“患者此前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治疗。现在,病人只能被运送到定点医院。我们当时紧急帮他联系了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这也是我所任职的医院。”

时间,就是癌症患者的生命。但由于患者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他们担心去到不熟悉的医院,会增加检查的费用,起初抗拒换医院,转运工作难以推进。“患者的情况不能再拖下去,这很危险。”杨成林反复做家属的思想工作,不断与主治医生优化治疗方案,减轻患者负担。最终家属同意后续的治疗。目前,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

杨成林表示,这是自己进驻海珠区桂田管控区域流动医疗救助站以来,第一个全力救助癌症病人。直到现在,他仍经常打电话给患者询问病情。电话里,患者的妻子每次都会对杨成林说,“祝你长命百岁、身体健康、好运连连。”“他们表达感谢的话语很朴实,但却让我感觉到温暖,他们让我知道,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之后,杨成林和同事又陆续在管控区域内转运了一位宫颈癌、两位乳腺癌患者,帮助他们按期完成化疗。

“癌症患者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煎熬。我们需要尽量减轻他们痛苦和烦恼,特别是面对经济条件困难,甚至沟通上有困难的家庭,更要多理解、去倾听。作为肿瘤科的医生,我希望能为癌症病人创造一个彩色的,而不是黑白的世界。”

送癌症患者到医院进行化疗。

发现病人

摸底排查出20余名癌症患者

杨成林所在的桂田管控区域流动医疗救助站,负责的领域包括桂田、江贝、旧市头三个村,以及金影花园小区。救助站成立不久后,海珠区卫生健康局曾要求各社区、救助站点收集管控区域内癌症患者名单,并登记在册。城中村内人口结构复杂,为癌症患者的摸底工作带来阻碍。期间,救助站内的医护工作者、志愿者每天摸排走访,同时保持医疗热线电话24小时开通,一旦发现新的病例,工作人员便将其添加进册子中。目前,区域内记录在册的癌症患者已有20余人。

这本册子上的病人,成为了杨成林的重点救助对象。根据册子,杨成林每天会上门回访病人,尽可能了解清楚他们各种各样的就医诉求。“肿瘤治疗有不同的方案,有一些病人是可以通过吃靶向药、内分泌药等口服药治疗,控制住病情。有一些病人则需做周期性的化疗,病情较为严重的,需要转运至定点医院。”

因此,对于管控区域内暂时不需转运癌症病人来说,对症的药物尤为重要。杨成林告诉南都记者,救助站内储备的大多是治疗咳嗽、发烧等常见药物,而针对癌症患者的专科药物基本无法储备。

“我们需要按时为这类患者购买药物。”杨成林表示,他们首先会上门摸清病人的病情,向主治医师获取病人的病历资料,然后提前与志愿者联系,沟通好时间后,将消杀好的病历拿到管控区域卡口处,递给志愿者。最后由志愿者帮忙去医院购药,再送至卡口交给医生。

配备好药物,杨成林便通过“大路开电动,小巷靠走路”的方式,忙碌穿梭在城中村里,成为送医送药团队的一员。其余时间,他还会在驻点接问诊电话,帮助咳嗽、发烧的病人开处方药。驻点医疗点平均每天要为管控区域内的各类病人开出200多张处方。

11月7日,广州宣布延长海珠区7号通告中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至11月11日24时。杨成林的救治工作仍在继续,“现在我对这些村落的巷子可能比有些外卖员还熟悉。战斗没有结束,希望这次疫情能够尽快控制下来,海珠可以早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杨成林在医疗救助站内进行日常救治工作。

杨成林在校对癌症患者的信息,准备上门随访。

杨成林和护士苏春燕骑着电动车,上门为独居老人抽血和送吸氧设备。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李竹

受访者供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