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相关资料图)

图/受访者提供

说起“福叔”,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下园村的村民都熟得很了。“福叔”全名叫骆已福,为了方便当地群众出行方便,24岁时他成为下园村唯一的“摆渡人”,一干就是40年。14000多个日夜,骆已福摆渡约30万次,无论风吹雨打还是骄阳烈日,坚定地护送每一位乘渡者平安。

风雨不改搭起“便捷桥梁”

下园村位于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西北部武江河西岸,有2000多名村民沿武江而居。下园村与镇区的直线距离仅仅约6公里,但由于河面上没有桥,村民要去镇上办事,需要绕行数十里路。

1983年,骆已福为补贴生活,添置渔船在武江河上开始打鱼。一开始他以打渔为主,遇到不想绕行、需要渡河的村民,也是顺带接送一下。天性老实、乐于助人的他一直都是秉着“要过河的都是要办事的”想法,只要看到有人需要,他都停下自己的事情先送人渡河。随着帮助渡河的村民越来越多,又长期在武江边上打鱼,骆已福的渔船渐渐变成了帮助村民过河的渡船,村民也感恩地适当给一些渡船的费用。

后来村委发现渡河的村民越来越多,便正式设立小渡口,并与骆已福沟通商量聘请其作为摆渡人,让下园村的村民有了固定的出行地点和时间,就这样骆已福正式开启了他摆渡生活。

因家不在下园村,骆己福作为唯一的“摆渡人”,为了能每天按时护送村民往返,自己在小渡口旁边临时搭建木屋居住,省下从家里到下园村渡口的来回时间,平时很少回家跟家人团聚。

40年的时间,14000多个日夜,骆己福游走于河道之间约30万次,平均每天需要“摆渡”约25次。可他无论风吹雨打还是骄阳烈日,都坚守在岗位上,起早贪黑坚持摆渡工作,任劳任怨,平安护送每一位乘渡者。

见义勇为救人生命

2021年5月10日20时许,正准备摆渡送群众过河的他,忽然听到有人呼喊:“快救人呀!有人跳河了……”。骆已福和另外一名赖先生循声望去,只见距离渡口河岸六七米处的河面上有人在水中不停挣扎,不时溅起朵朵水花,而且挣扎的力度越来越弱。为尽快将跳河轻生者救上岸,挽救其生命,两人来不及多想便不约而同跳入河中,快速游到落水女子附近施救。因该女子体形较重,两人首次施救无法将其有效移动,第二次施救时,两人密切配合,成功将落水女子救回岸边。

事后,骆已福表示,当时什么也没有多想,一心只想把人从河中救,不愿意看到活生生的生命在眼前消失。2021年韶关市见义勇为协会为骆已福颁发《见义勇为》荣誉证书。记者了解到,这并非骆已福的首次救人。40年来骆己福仅在渡口就先后救起落水人员10余人,还有经常偷跑到河边玩水、游泳的小孩子等等加起来可能有几十人,这些救人事迹只是相传在村民大伙口中。

骆已福还说,“摆渡人”是一份枯燥古老的职业,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做这一份工作,趁现在自己身体还可以、还能做就尽量做好这一份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