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本报报道了“脱单盲盒”这一交友新模式。相关专家表示,虽然这种新型交友方式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心理需求,但也存在信息泄露等问题。
记者日前分别体验了“脱单盲盒”线下和线上的玩法,发现两种平台都存在一定隐患。在本市提供“邂逅胶囊”的脱单便利店,店主表示,为尽量规避个人隐私泄露风险,会让顾客在填写信息时签署一份声明,上面明确顾客知悉相关风险,并提醒顾客不要提供真实姓名、个人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也不要相信各种形式的转账行为。
相比之下,线上的一些盲盒交友平台,只要付费就能拆开别人的信息,缺乏基本的保护措施。有网友表示没聊几句对方就要求交钱才能继续,也有的网友表示其实只是付费人机聊天。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互联网信息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陈旭辉认为,“脱单盲盒”是一种符合当下社会心理的交友方式,但施行起来难以鉴别信息提供者的真实身份,一旦出现信息欺诈、未经他人同意对个人信息泄露、交易等违法行为,不仅会损害参与者的切身利益,也会令“脱单盲盒”这一模式陷入信任危机,让该行业难以为继。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价值远超我们的想象,花少量的钱就能轻易获得他人的个人信息及联系方式,也为不法分子诈骗或利用个人信息进行其他犯罪提供了便利。”天津四方君汇律师事务所律师冯莉也提醒市民,谨慎对外提供个人信息,以防被不法分子得到可乘之机,造成财产甚至人身损失。而根据现行的“脱单盲盒”经营模式,平台尤其是网络平台对个人信息的真实性无法核实,买获信息的一方也要自行考察对方的信息和身份。同时,也要警惕一些不法分子用“脱单盲盒”高回报创业项目为噱头欺骗投资,同时非法收集个人信息,达到不法目的。(本报记者 郑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