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姜还是老的老。”
“我上次听到这句话,还是在上次。”
不知何时起,“评论区”开始出现类似的语句,他们似乎说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说。这类毫无意义却又挑不出毛病的语句,被人们戏称为“废话文学”,热度席卷全网,甚至在经典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也被扒出。
有人说,“废话文学”是对无用信息的讽刺和对抗;有人说,它与“绝绝子”“YYDS”一样加剧着年轻人语言的匮乏。“废话文学”这个“梗”,该如何看待?
A 盘点
这些“废话”你听过吗?
“废话文学”语录:
同义词转化型:
这西红柿有一股子番茄味儿。
这手,和巴掌一样大。
单位换算型:
七日不见,如隔一周。
十年磨一剑,五年磨半剑。
重复叙述型:
你要开心,这样就不会不开心了。
三人行,必有三人。
首尾矛盾型:
如果夏天不热,那还挺凉快的。
美食博主:让我们切一个厚厚的薄片。
“废话”应用模板:
面对突然到访的亲戚——
“你父母没在家?”“对,他们出去了所以不在家。”
面对挑剔的甲方——
“文案还不够高级,要在悲伤的基调上再欢快一点。”“抛开您说的内容来说,我完全赞同您说的内容,马上改。”
面对密集的催婚——
“你什么时候结婚啊?”“等我结婚的时候就知道了。”
面对熊孩子家长——
“他还只是个孩子,你不会跟他计较吧?”“但凡你有点素质,也不至于一点素质都没有。”
B调查“童年经典”也不爱“好好说话”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在朝堂上怒斥大臣,“看看你们这些大学士,哪一个不是当朝大学士?”
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问老伯比丘国为何改名为小儿城,老伯认真回答“原本啊,这比丘国,如今改名小儿城了。”
正是这种“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造成的喜剧效果,让“废话文学”迅速流行。
近日,我们发出了关于如何看待“废话文学”的调查问卷,受访者中78.07%年龄在45岁以下,男女比例较为平均。受访者中52.63%表示偶尔听说和使用“废话文学”,42.98%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听说和使用,仅4.39%表示从未听说和使用过。
在了解“废话文学”的有效人群中,61.47%表示这只是一种跟风娱乐,69.72%的受访者表示这是与朋友的社交话术之一,63.3%的受访者说某些场景中“废话文学”真的有用,50.46%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对垃圾信息的讽刺。
C背后 用“无聊”对抗“无聊”
“刚开始是为了好玩,跟风模仿‘废话文学’,但后来我发现废话在有些时候真的很有用。”
“95后”市民孙颖认为,“废话文学”实际上是对无用信息的一种反击。“‘废话’最经常出现的地方,就是某些无用的博文或者短视频下面。我们花费了时间,却发现根本没有任何收获,所以会用‘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来吐槽。”孙颖说,在从前“车马慢”的年代,人们用信件来互诉衷肠、交流信息,追求一句话承载的情感和内容越多越好。而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信息占据了人们的生活,为了流量,有许多创作者更加看重噱头,却对垃圾内容容忍度极高,“废话文学”便是一种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