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和《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十三五”以来,细颗粒物(PM2.5)已实现“六连降”,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实现“六连升”。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说,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顺利完成,主要体现在“四个更加”上,即空气更加清新、水体更加清澈、土壤更加安全、生态更加优美。
公报显示,我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上升,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1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优良天数比例为87.5%,同比分别上升3.5、0.5个百分点。PM2.5、PM10、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六项指标年均浓度同比首次全部下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蒋火华说,2021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即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4.9%。重点流域水质持续改善,长江、珠江流域等水质持续为优,黄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达到良好,淮河、辽河流域水质由轻度污染改善为良好。全国地下水Ⅰ-Ⅳ类水质点位比例为79.4%。地级及以上城市监测的876个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4.2%,总体保持稳定。
《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海水水质整体持续改善,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7.7%,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蒋火华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全国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9.77,表明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较高,生态结构较完整、功能较完善。
公报显示,我国已知物种及种下单元数127950种。全国34450种已知高等植物、4357种已知脊椎动物(除海洋鱼类)、9302种已知大型真菌的评估结果显示,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高等植物10102种、脊椎动物2471种、大型真菌6538种,分别占评估物种总数的29.3%、56.7%、70.3%。
噪声污染防治法将于今年6月5日起施行,蒋火华说,2021年,32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各类功能区,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5.4%,夜间为82.9%。(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