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延萍在云南进行医疗帮扶


(资料图片)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郭思琦 李各力

过去五年多,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卫生院医生管延萍先后两度申请到云南、贵州的山区开展医疗帮扶工作。尤其是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丙中洛镇工作的三年时间里,她下乡入户300多次,足迹遍布高山峡谷的46个村组,并在当地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启动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从珠海到云南,再到贵州,山水之间“写满”了管延萍医者仁心的故事。2022年8月,管延萍完成了对遵义市的医疗帮扶工作后返回珠海,但她始终牵挂着山里的群众。“我很快就到退休年龄了,希望退休后还能返回山区,为那里医疗事业的发展出份力。”她说。

在基层实现人生价值

从医30余年,管延萍有一半的时间在基层医院工作。1991年,管延萍从吉林医学院医疗专业本科毕业后,先后从事过外科、妇科、产科等工作。2015年,她被委派去筹建珠海市金湾区三灶海澄社区卫生服务站。

经过两年的努力,海澄卫生服务站成为金湾区功能最全的卫生服务站。好不容易打开工作局面,并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管延萍却选择再一次转身。

“2017年年初,得知金湾区要派医护人员到贡山县,帮助当地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和家庭医生模式,我刚好符合条件,所以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管延萍说,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就觉得自己应该去,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追求。

2017年3月,作为珠海市金湾区首批援助怒江的医生,管延萍来到怒江条件艰苦的丙中洛镇开展医疗对口帮扶工作。尽管有思想准备,但当地的条件比她想象中还要差。当时,很多村落未通公路,出入靠悬崖峭壁上开凿的小路。而且当地潮湿多雨,一年有200多天在下雨。

管延萍想把自己在珠海基层卫生站工作的经验“复制”到丙中洛镇,却困难重重。由于缺乏技术和人才,此前的“送医上门”大多是测量身高、体重,老百姓就医积极性并不高。“当地医院配备有心电图机、B超机等仪器,但没有一个人会用。”管延萍说,她只好先培训当地的医护人员如何使用仪器。

“背篓医生”进山送医

管延萍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进山送医的经历。“救护车只能把我们送到山脚下,剩下的山路要徒步上去。”管延萍和同事们抱着装满医疗设备和药品的纸箱,走了一个多小时的盘山路才抵达第一站,手都被勒成了紫红色。

后来,管延萍发现当地的村民都是用背篓背东西。“我就想到把药品和设备放在背篓里,方便进山送医。”就这样,她背着背篓,跋山涉水穿越在高山峡谷之间,成为当地村民最熟悉的“背篓医生”。

很快,管延萍在怒江支援的半年时间到了,但这里有太多她放心不下的群众,各项工作也才刚刚起步。“我主动提出,将服务期限延长到三年。”

精神分裂症患者学罗军就是管延萍放心不下的病人之一。第一次随访见到学罗军时,他蜷缩在昏暗的房中,浑身又脏又臭。“每次随访,我都会去看看他,然后慢慢建立起信任感。”管延萍说,有一次,她把学罗军搀扶到院子里,帮他洗头、剪指甲,终于打开了学罗军的心门。最终,在管延萍的劝说下,学罗军被送到专科医院救治,并走上康复之路。

再赴山区开展医疗帮扶

2020年5月,结束三年的医疗帮扶工作后,管延萍从怒江回到了珠海。2021年8月,管延萍再次报名,奔赴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长沙中心卫生院开展帮扶工作。

“刚到遵义没多久,当地就发现了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我和珠海援助赤水的同事便主动申请到疫情防控一线。”10月23日,她和同事一起踏上了驰援遵义的抗疫之路,并上交了3000元的特殊党费。

2022年2月,为期半年的支援工作到期后,管延萍再度申请延长服务期限。“在长沙中心卫生院工作期间,我发现院里的硬件设施落后,尤其是缺乏群众看病急需的DR机。”管延萍说,2022年8月,她在返回珠海前,向医院捐赠了10万元,用于购置医疗设备。

“两次到山区参加医疗支援工作,我付出很多,也收获很多。”管延萍说,群众对她的认可和信任,是她坚持下来的动力,“希望我退休后还能返回丙中洛镇,为山区医疗事业发展出份力”。

返回珠海工作后,管延萍也一直关注着云南、贵州两地的发展,并发动珠海爱心人士资助贵州遵义的73名贫困学子就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