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渔节深圳南澳渔船出海 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摄

上方光伏发电,下方养虾养蟹;数字化改变水产养殖“靠天吃饭”;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羊城晚报记者带你体验——广东海洋经济破浪前行

统筹/夏杨 马汉青

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刚刚公布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近2万亿元(19941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2.1%;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

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沿海多个城市,和读者一起感受广东“蓝色经济”的雄厚发展实力和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势头。在珠三角,我们看到,深圳气魄宏大,正努力打造全国“深蓝样本”、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江门脚步坚实,正大力发展海洋工业装备,建设现代海洋产业示范区。在粤东,我们看到,汕头势头迅猛,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正努力实现“蓝色崛起”;在粤西,我们看到,湛江用数字赋能海洋渔业,正努力打造全球水产高地,争取形成水产产业“湛江指数”……

(夏杨)

深圳盐田港 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摄

深圳:打造“深蓝样板”,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旭

舟楫为马,耕海牧渔,海洋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蓝色粮仓、资源宝库。坐拥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0.5公里海岸线、51个岛屿的深圳,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在最近更是接连出台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相关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

脑袋憨萌,四肢稳重,“扑通”跃入大海后浮游片刻才依依不舍消失在大海深处。6月6日,深圳东部海域七星湾码头,两只珍稀濒危绿海龟“海海”“强强”重返万顷碧波。陪伴它们放流大海的,还有130万尾黑鲷鱼苗、412万尾斑节对虾虾苗。

这两只约30-40岁龄的海龟是2020年1月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专家在大亚湾海域救护的。它们被船桨打伤后,奄奄一息。经过专家团队精心救护,海龟慢慢康复,并在接受两年半时间的野化放归训练后,终于回归大海。

渔业增殖放流,有利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从1987年到2021年,深圳持续35年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仅深圳市级海洋渔业部门就累计投放虾类40389.11万尾,海水鱼苗2721万尾,贝类花蛤196吨、扇贝2500万粒、鲍鱼47.4万粒。

同时,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人工鱼礁、海洋牧场试点建设,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2022年底,历时四年多筹备就绪的深圳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将正式开建,在大鹏湾海域投放人工鱼礁,用海面积7.48平方公里,这将是全国首个以珊瑚为主题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深圳市渔业发展研究中心对东冲-西冲海域2019-2021年的三次渔业资源联合调查显示,深圳开展伏季休渔、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活动等渔业资源修复工作后,相关海域渔业资源有了一定好转,海区的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鱼卵仔鱼和游泳生物量有一定增加,海洋生态资源得到一定恢复。

主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合作区“扩区”后,“大前海”共拥有注册涉海企业2000余家,覆盖11个行业门类,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优势明显。2021年,前海涉海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且基本为海洋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企业,整体正逐步向高端业态发展。

深圳毗邻南海,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可快速延伸嫁接到海洋领域,拥有招商重工、中集集团等一批技术实力雄厚的品牌企业。在“双区”建设、“双改”示范的时代大潮中,深圳主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扛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使命担当。

2021年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2877万标箱,位居世界第四。深圳市企业研制的蓝鲸系列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成功试采可燃冰,首套变频器设备在我国钻井平台成功应用,研制各类涉海创新载体超过60个。当前,深圳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全市GDP约10%,2016-2019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由2012亿元增长至2600亿元,年均增速在10%以上,2021年上半年增速达30.9%。海洋经济产业已逐步成为深圳的支柱性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点。

打造全球海洋科创高地

6月6日,深圳出台文件,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海洋产业集群成为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6月8日,《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获批,深圳海洋经济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总目标,打造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深圳提出,到2025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建设3个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建成6-8个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市级以上海洋创新载体超过70个,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3300万标箱,在深圳东西部建成和运营若干定位鲜明、配套完善、功能完备的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示范区,构建海洋经济东西两翼协同发展格局。

4月中旬,深圳海洋大学项目获批复,进入政府投资建设程序;5月底,打造“国际一流海洋主题公园”的小梅沙海洋世界主建筑(海洋馆)钢结构主体封顶;6月9日,深圳海洋电子信息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深圳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楼举行。当前,越来越多和“海洋”相关的设施和举措已陆续在深圳落地。向海而生的深圳,正在奋力推动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全国“深蓝样板”。

汕头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大唐南澳勒门I海上风电项目” 史识 摄

汕头:推动“蓝色崛起”,海上风电“风”兴未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汕宣

清晨,阳光透过薄云洒向汕头南澳的海域,碧波万顷之间,沐浴在晨曦中的35台海上风机岿然屹立,承担着海风变“绿电”的使命——去年底,汕头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大唐南澳勒门Ι海上风电项目”完成全容量投产任务,目前机组安全运行稳定,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万吨。

地处广东东南沿海的汕头,拥有大陆海岸线长218公里,海岛岸线长167公里,海洋资源丰富,孕育着海上风电雄厚的产业基础。目前,汕头正积极抢抓机遇,把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作为“十四五”时期的主导产业,加快建设汕头海上风电实验室,打造国际风电创新港,推动“绿色能源,蓝色崛起”,加快打造粤东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新能源产业乘“风”而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国家“双碳”任务目标背景下,新能源产业站在了时代的风口。而汕头在明确“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思路后,提出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新格局,把新能源产业列入三大新兴产业,将以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为核心,打造千亿级产业规模,助力汕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于汕头而言,发展海上风电有着较大的地理优越性和基础优势——地处粤东沿海,汕头海域风力资源丰富,海上风速达8-9米/秒,海上风电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近海深水区场址初步测算为3600小时以上),属海上一类风电场;汕头海上风电规划场址水深在50米以内,建设施工成本较低,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大部分场址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可达到6%-7%之间,具备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平价上网的条件。

而根据《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汕头市拥有3535万千瓦风电规划装机容量,约占全省深水区规划装机容量的53%,占整个粤东区域规划的60%以上,具备大范围连片开发优势,必将成为广东未来发展海上风电清洁能源的重要支撑点。

作为粤东地区科教中心,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具有相当科研能力的高校,也具备了为汕头海上风电基地项目柔性直流集中送出、海洋牧场、海上制氢综合开发等示范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科研后备力量支撑。

作为汕头首个开工的海上风电项目,大唐南澳勒门Ι海上风电的建成投产,对汕头发展海上风电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汕头还正在积极推进勒门Ι扩建项目和勒门Π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未来随着上述项目的建成投产,汕头的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将大幅度提升,能源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对汕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发挥重要作用。

布局海上风电全产业链

立足于良好的产业基础,汕头市正在科学谋划统筹布局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在濠江区规划建设4200亩的海上风电创新产业园,集中布局整机制造、发电机、塔筒等风电产业项目,并瞄准了涵盖叶片、轴承、电缆、大型铸造件、主控、变流器及大型钢结构件等产业链条龙头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推进“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加快打造具备汕头特色的海上风电生态体系。

截至目前,汕头已落地海上风电项目共6个,均落户在濠江区,投资金额约46.6亿元,用地约368亩,分别是上海电气海上风电智能制造项目、上海电气直驱发电机项目、青岛盘古润滑系统项目、鲁能及国电南瑞的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设备项目、江苏华纳发电机舱罩及导流罩生产项目、青岛武晓塔筒与塔筒法兰及海工装备项目,汕头市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逐步形成规模。

而更令人颇感振奋的是,日前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支持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面对海上风电产业这一新定位、新机遇,汕头全市上下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汕头发展海上风电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一直处在海上风电发展的‘风口’之上,随着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建设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规模经济性和技术扩散效应有望为汕头带来万亿元级规模的海洋全产业链生态集群。”当得知“支持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被写进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时,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全景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南洋船舶制造的货船 南洋船舶供图

江门:发展海工装备,建设现代海洋产业示范区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谭耀广

海星游艇公司码头,超级游艇准备交付海外客户;南洋船舶生产的灵便型散货船被国际市场称为“南洋型”船;台山汶村镇渔光互补项目,光伏发电板下的海水养殖着青蟹、基围虾、生蚝……记者近日走访时获悉,江门基本形成以海工装备、海洋渔业等构成的海洋产业体系,结构持续优化;未来,江门市将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产业示范区。

一季度海工产业同比增长76.3%

在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的海星游艇公司码头,各类超级游艇产品正等待启航。据悉,海星游艇主要研发、设计及生产豪华(高端)中大型游艇及帆船。2014年,该公司正式亮相国际游艇市场,并成功跻身全球超级游艇订单榜30强。特别是2020年以来,海星游艇克服各种困难,已成功交付5艘30.48米长(100英尺)以上的超级游艇。今年,两艘43.3米长(142英尺)超级游艇也将交付客户。

而在新会区古井镇管咀村的南洋船舶,数艘船舶同时在建,现场热火朝天。记者了解到,作为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南洋船舶一直专注建造灵便型散货船,已累计交付83艘。其所造船型在灵便型散货船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世界前三,是国际标准船型之一,被国际市场称为“南洋型”船。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江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星游艇、南洋船舶等产业链链主的带动下,今年一季度,江门造船业整体情况向好,拉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工业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长76.3%。

上方光伏发电下方养虾养蟹

作为海洋大市,江门海产养殖业发达,培育了南美白对虾、花蟹、青口等一大批名优特色水产品和台山鳗鱼、台山蚝、台山青蟹等地理标志产品,还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出口基地。

江门的镇海湾一带是大湾区内最主要的鲜活水产品供应基地。位于恩平的横陂镇,地处镇海湾内,是著名的咸淡水海鲜产地。恩平市政府人士介绍,当地的蓝田青蟹养殖有限公司主打青蟹养殖,年产量为亩产1万至1.6万只,他们启动了“青蟹室内公寓”计划,实施“养殖+网购+寄养”发展模式,拓宽外销渠道,打响了蓝田青蟹品牌。

同样位于镇海湾海域的台山汶村镇,以出产生蚝而著名。据悉,当地有养蚝咸围约2万亩,近海吊养生蚝约5万亩。当地在发展生蚝产业的同时,也利用海边咸围发展渔光互补一体光伏,在沿海打桩安装光伏板,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与渔业养殖设施相结合,实现上方发电、下方养鱼。目前,汶村镇光伏项目已并网发电的一、二期项目共计100兆瓦,项目年均发电量约1.2亿千瓦时,目前已开发青蟹、基围虾、生蚝等多品种共生的养殖模式。

江门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门将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产业示范区,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精深加工业,打造现代渔港经济区;大力发展海工装备、海洋船舶制造等临海工业,培育壮大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提升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成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新引擎。

数字化让海洋渔业充满活力

湛江:数字赋能海洋渔业,打造全球水产高地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全良波 袁增伟 通讯员 粤海宣

湛江三面临海,自古以来就因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而闻名海内外。记者走访湛江市发现,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应用正在广泛落地,湛江海洋渔业依靠大数据,努力打造全球水产产业高地。

记者在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他们首创的智能池塘养殖系统已投入使用,“靠天吃饭”变成可视可控。恒兴公司融合水产种苗、饲料生产、水产品养殖等数据,借助5G物联网、智能硬件、APP等技术,推动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全联水产采购平台集水产品国际贸易、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由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湛江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共同发起。通过近年的运作,全联集采在南美白对虾的进口量上排名全国第一。该平台相关负责人说,全联集采构建行业产业互联网是产业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数字化升级,产业生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把原材料变成产品,还要把数据变成产品的一部分,并进而通过数据产品和服务拓展产业链的价值空间。

当下,湛江抢抓数字化“风口”,水产产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加快打造全球水产产业高地。目前,湛江全市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203家,年加工能力100万吨,年产量60多万吨,水海产品加工全国一流。湛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加工、流通和出口基地,形成了包括种苗、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以及跨饲料生产、生物药物、装备制造等多行业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500多亿元,从业人员100多万人。

这是湛江坚持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湛江以工业化理念重塑水产产业链、价值链,完善提升从“养殖”到“餐桌”全产业链;以生态化理念实现水产产业发展高品质、可持续,在资源保护、生态养殖、守住底线上下功夫,打造水产行业“绿色标杆”;以数字化理念驱动水产产业提效能、激活力,用好数字技术、数据资源、数字平台,抢占全球水产产业链制高点。

接下来,湛江将积极引导水产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打造一批智慧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水产产业数据全面采集,实现科学养殖、精准养殖;加快推进生产运行、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多环节融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努力在全球水产产业中争取更大话语权、定价权,形成水产产业的“湛江指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