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杨睿

图/受访者提供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广州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原副院长王筱虹正是长期关注该领域的专家。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王筱虹将结合专业所长,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实现“双碳”目标,完善相关环保制度提出三个建议,为绿色发展献上“锦囊妙计”。

王筱虹

创新期货品种,打造广州国际化碳金融中心

“十四五”以来,如何实现“双碳”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越发受到关注。“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也有很高的要求。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引领绿色转型和率先实现‘双碳’上承担着重要使命。”

王筱虹提出,要依托“碳”要素打造广州国际化碳金融中心,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广州经济以更加可持续、对社会和环境更加友好的方式实现高质量增长。

王筱虹指出,尽管近年来广州在碳排放权交易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勇于探索、成果丰硕,但在打造国际化碳金融中心城市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广东(广州)碳金融发展较为薄弱,碳金融产品流动性、交易规模、市场化程度相较于其他传统金融产品仍然偏低。另一方面,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与扩展,使得广东(广州)需要重新思考碳市场的发展路径。

为此,王筱虹建议,首先应继续完善广州碳金融市场发展——相关部门应支持研发创新型期货产品以补充碳现货交易市场;同时打造广州碳中和登记服务中心和碳账户体系,降低市场风险,促进企业参与碳交易市场。其次,鼓励广州碳金融发展应立足区域优势。她建议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所,并将碳金融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建设,开展跨境碳资产交易,从而推动广州成为国际化碳金融中心。

完善生态修复立法规定,查清区域生态本底情况

生态修复是运用生物工程、生态工程的技术和方法,通过某种工程措施重建被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对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据王筱虹研究,有些生态修复工程因设计或操作不当等原因,有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等问题。

“生态修复必须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保护修复模式与措施’的工作原则,避免以‘生态修复’之名反而对生态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为此,她建议,要制定生态修复项目须依循的生态环境影响控制的法规或规章,从原则性指导细化为明确的生态修复内容。针对项目涉及占用生态红线或自然保护区的,应当充分论证其“必要性”和“不可避让性”。同时,重点论证生态修复后的生态要素和环境质量不比修复前降低。

她还提出,针对生态修复类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过程中,应当强化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查清区域生态本底情况,进而为项目修复技术方案做出科学合理评价提供基础。

鉴于生态修复类项目的环境影响长远,涉及面广,她建议相关环评工作严格依照《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开展公众参与,且环评报告应进行全本公开,而不是采用简本。同时,依法适时公开生态修复方案,鼓励公众对生态修复工程的监督。

优化规划环评清单,加强制度落实监督

规划环评制度是指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是我国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宏观决策层面的重要尝试。王筱虹介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虽然已出台一系列法律文件,但依然存在着落实不均衡、技术规范不足和信息公开不到位的不足。

“需进行环评的规划类别缺乏统一的清单,也没有具体的技术依据对具体的规划进行指导。”鉴于此,王筱虹建议,应优化现有的规划环评清单,建立有效衔接过渡机制,为规划环评工作的展开提供最基础的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编制出具体的、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导则,以指导相应规划环评的编制与落实。

此外,王筱虹还表示,要进一步明确需要进行跟踪评价的规划定义,采用更具体的形式,增加需要进行跟踪评价的规划的可识别度。同时还应借鉴《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技术指南(试行)》执行经验,进一步出台正式的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技术指南,加强对该制度落实的监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