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彩虹海”吗?像这样的↓
这是广东汕头南澳岛三澳村的海上牧场。上面这些花花绿绿的东西,是生蚝养殖浮筒。
在这些浮筒下面,吊养着数量以百万计算的南澳生蚝。浮筒划分不同颜色 ,就是为了区分各家承包的养殖区域。
这些年,依托海洋生态养殖,这里家家户户建了三到五层的小楼,屋里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丰饶海岛 兵家必争
三澳村所在的南澳岛,是广东省内唯一的海岛县。
海岛东北角的三澳村,依山傍海,猎屿岛把风浪阻隔在外海,形成了村前海浪平稳、水质优良的深澳湾。
三澳村人就在这处优良的海湾里,走过了600年的时光。
因为地处东南沿海要冲,南澳岛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明清时期,朝廷便在这里设置了总镇府。而距总镇府不远的三澳村,则为军营提供军需和生活物资。
如今在总镇府里,还留有一棵大榕树。三百多年前,郑成功计划收复台湾,就曾在这棵榕树下招募士兵。
那时,不大的海岛,就有上千人参加了征兵。他们跟随郑成功,闯过“黑水沟”,越过层层炮火,驱走了外国侵略者,也让台湾重回中国的版图。
虽然很多人再也没能回到故乡,却把敢拼敢闯的精神留在了家乡的土地上。
让村庄亮起来
20世纪80年代,这座海岛由于基础设施不足,还是一幅落后的景象。
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仍在使用煤油灯照明。
而在当时,以打鱼为生的三澳村人,凌晨三四点就要出海打鱼,煤油灯着实不便。
后来大家伙儿合计着,想先用柴油发电机通上电。
可那时人们收入有限,集体账上的钱更是少得可怜。为了筹措资金,当时的书记老韩借着开会,向县里说明了这件事。
不久后,县里拨付了一万块钱,还送来了电线等材料。可大家一核算,还是不够。
资金不够用,就自己动手。水泥桩需要花钱,那就自己打石头基座;电线杆需要费用,那就换成山上枯死的树干。
靠着自力更生,不到半年时间,十几公里长的电线就布进了每户人家。
1981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随着柴油发电机轰鸣声响起,一盏盏电灯在村里亮了起来。
几年后,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南澳电网通过海底电缆并入汕头电网,整个海岛都亮堂起来。
今天,南澳岛上已经建起亚洲最大的海岛风力发电场,200多台风力发电机组成巨大的风车阵,为南澳和邻近地区提供了超过20亿度的清洁能源。
磕磕绊绊的养殖路
三澳村人的生态养殖之路,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那时候,由于过度捕捞,大海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险。为了让大海有休养生息的机会,国家全面启动了伏季休渔制度。
村民韩成得就是在那时,卖掉自家渔船,开始从事海水网箱养殖的。
一开始,老韩的养殖事业进行得比较顺利,靠着养殖石斑鱼、黄花鱼等名贵品种,他每年都能收入十几万元。
看到老韩搞海水养殖利润如此高,村民们也纷纷放弃出海捕捞,开始养鱼养贝,并从中赚到了不少钱。
然而随着海面上养殖的渔排越来越多,危机出现了。很多养殖户的网箱里,出现了鱼大量死亡的情况。
对于这样的情况,谁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后来请教了科技人员,才知道是养殖密度太高导致了海水污染。
听到这样的结论,大家都有些迷茫,既然过度养殖会污染海水,那是不是要停止养殖?
就在人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科技人员告诉大家,可以将海藻、贝类混合着养。这样不仅可以净化海水,也能确保经济效益。
随后,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三澳村把可以养殖的海域做了细致划分。离岸五百米左右的区域养殖紫菜等藻类,海水五到十米深的地方养殖生蚝等贝类。
如今,三澳村前的这片海湾,天蓝海清。环保材料制作的海上养殖浮筒,在阳光下五彩斑斓,吸引着不少人前来打卡。随着小渔村发展得越来越好,不少年轻人回到家乡,开起餐厅、做起导游,或者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自家的海产品。
今晚20:00,走进广东三澳村,听“彩虹海”上丰收序曲!
video
《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
播出内容:《三澳村——“彩虹海”上话丰年》
播出时间:2022年3月3日(周四)20:00
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来源/记住乡愁
编发审核/汕头融媒集团融媒编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