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近日,汤加火山爆发和引发的海啸受到全球关注,中国浙江沿海也监测到海啸波。本次汤加火山爆发及海啸是如何发生的?会产生哪些影响?广东是否有海啸风险?

为此,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胡湛(简称“胡”)和博士后陈玉洁(简称“陈”),为读者做科普解答。

汤加海啸主要由火山爆发带来的海底滑坡造成

羊城晚报:海啸的成因及影响有哪些?

胡:海啸并不常见,却是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海啸大多是由海域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和陨石坠落入海产生的,并以高达700~800千米的时速向陆地传播。在大洋中,海啸波高不足一米,传播到海岸浅水地带时,能量衰减很少,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破坏力极大,可以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

羊城晚报:本次汤加火山爆发及海啸的成因是什么?

胡:汤加的火山就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上,太平洋板块在汤加东侧的海沟处俯冲,俯冲的大洋洋壳在深部脱水引起地球内容(地幔楔)的熔融,形成岩浆。俯冲持续在进行,熔融也在积聚,待压力达到临界时,在俯冲带上部发生火山喷发。因为岩浆中含有很多的气体,常呈剧烈的爆发状态,威力很大。

由于绝大多数历史海啸事件是由海域地震产生,直接由海底火山喷发产生的海啸事件极其罕见,汤加火山喷发所造成的海啸波目前已经波及全球,这是人类历史上有仪器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火山海啸事件。关于这次海啸在全球所造成的灾害性影响目前尚不明确,但可以明确的是,在距离汤加火山较近的区域,大规模的沿海淹没和部分地区的人员伤亡是不可避免的。

根据初步判断,火山爆发带来的海底滑坡,是造成此次海啸的主要因素;另外,火山喷发带来的气压扰动,会加剧海啸规模的重要因素。

此次的汤加火山爆发,引发了大规模的越洋海啸,波及整个太平洋沿岸地区。海啸波甚至抵达了中国沿岸,最大波幅约为20厘米。中国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还提醒,根据历史火山活动事件统计分析,目前的喷发活动可能持续数周或数月,且尚不明确是否已达到爆发峰值。

广东沿海是受海啸威胁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羊城晚报:我国对于海啸的记录和研究历史是怎样的?广东有没有经历过严重的海啸?

陈:历史上在中国沿海记录的海啸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稀疏的。由于海啸和风暴潮都是与海平面有关的淹没过程,因此很难区分造成沿海增水的原因。有研究发现,关于南海东北部地区的早期数据库均存在与不同语言、日历和位置名称之间的翻译不准确相关的错误,但有23个是有效的、经证实的事件,其中最具破坏性的一次海啸发生在1867年,影响了台湾北部的基隆,造成至少100人死亡。关于中国大陆沿海的记载,有三起记录比较可靠的、具有相对破坏性的事件:1604年福建泉州大地震、1605年琼州大地震和1918年广东南澳地震。

羊城晚报:我国何时开始重视对海啸的研究,目前有何进展?

胡:2004年,印度洋苏门答腊俯冲带发生Mw9.1级特大地震,在印度洋周边国家造成二十余万人伤亡,形成巨大灾难。2011年,日本东北部发生Mw9.0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多地造成毁灭性破坏,死亡失踪近30000人,并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这次海啸也在中国东部沿海造成了30-60厘米的波幅震荡。此前,中国大陆的海啸灾害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多数沿海区域前方有宽阔的大陆架,水深较浅的大陆架被认为可能会消散大部分海啸波能量;二是邻近的俯冲带,如西南开海槽、琉球海沟和马尼拉海沟的地震活动相对较低,历史记录到明确的海啸事件较少。

我国在1983年加入太平洋海啸预警和减灾系统,但真正开始重视海啸预警是在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之后,2006年国家海洋局开设24小时海啸预警业务,国际海洋政府间组织正式同意依托中国海啸预警中心建设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2018年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正式授牌。日本东北海啸后,我国开始紧急思考环太平洋地区的类似事件对中国海岸边缘的影响,包括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灾害预报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学术各界都展开了积极研究。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一系列调查和研究项目,旨在根据最坏的情况在社区层面绘制海啸淹没地图。这些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

羊城晚报:中山大学近年来在海啸研究方面有何重要发现?

胡: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培震院士团队李琳琳教授课题组,近些年针对我国南海海域内的多类潜在海啸源开展了系列研究,指出南海海域是我国海啸灾害风险最高的海域,存在马尼拉俯冲带、南海北部活动断裂,海底滑坡等多类潜在海啸源,马尼拉俯冲带地震是南海域内最有可能触发区域性大海啸的海啸源,受海啸波传播方向性和海底地形共同影响,我国包括广东、福建、海南、广西等地的华南沿海、台湾和内部各岛礁均将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性影响,其中广东省沿海是受海啸威胁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同时,南海封闭式海盆结构,导致海啸一旦发生,海啸波在大陆架区域和海盆内的长时间震荡和能量滞留,给我国华南沿海带来长周期的海啸灾害影响。但当前对马尼拉俯冲带孕震特征、地震活动性、俯冲带浅部近海沟断层耦合度和发震机制认知有限,现有海啸灾害评估结果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后期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研究。

此外,随着海底勘探的不断深入,大量广泛分布在南海大陆斜坡上的海底滑坡被逐步识别。根据研究,这类滑坡也完全有可能产生像马尼拉海沟地震一样破坏性的海啸,对中国南部城市产生严重影响,但其发生概率要低于马尼拉海沟地震。

中大目前已经获取南海及周缘地质表征的地质地球化学数据,提出重大地质事件的区域效应及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环南海地区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现今地壳变形和强震活动,揭示了环南海板块边界和南海内部的运动速度。发现滨海断裂带和南海北部陆坡断裂为华南沿海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地震构造,并研究评估其未来地震的发震机制和危险性。以马尼拉海沟和滨海断裂带的强震及可能发生的海底滑坡为潜在海啸源,系统评估了东南沿海和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海啸危险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