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1月14日,广东省教育厅召开“双减”工作通气会,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对当前广东的双减工作进行了介绍。朱超华表示,广东坚持系统性思维,紧紧围绕校外规范治理、校内减负提质两条主线,综合施策,破立并举,有力有效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

目前,广东对于“双减”主要有4方面做法。一是全面加强领导,精心部署推动“双减”工作;二是坚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推进校内减负提质有成效;三是立标建制,引导校外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四是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确保“双减”真正落地见效。

完善“双减”顶层设计

在全面加强领导方面,广东高位谋划推动。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坚持靠前指挥、亲自研究、周密部署。同时,健全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构筑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同、学校主责、家庭尽责的全链条治理体系。此外,广东压紧压实责任,建立“双减”工作领导挂点包片督导机制,省教育厅领导带队到各地开展“双减”工作情况实地督导检查,通过召开系列专题会、工作调度会、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为各地开展“双减”提供政策和行动指引。建立工作进展动态监测机制,实时监测“双减”数据,建立“双减”工作日报、周报、半月报制度和投诉举报机制。将“双减”工作纳入对各地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考核体系,压实政府责任,确保“双减”落实到位。

普遍做到了不给家长布置作业

朱超华表示,广东小切口做实校内减负文章。各地各校以作业减量提质作为学校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小切口,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完善作业管理细则,调整作业结构,加强作业设计指导,提高作业质量和针对性。当前广东义务教育学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70.94%提高到100%,普遍做到了不给家长布置作业。不少地方通过制订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同时,广东以教育教学改革打牢提质增效基础。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强化学习方式变革,推进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组织开展教学改革试点。探索并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互动探究、主题拓展的新型教学模式,组织名校、名师开发小学阶段学科的体系化课程教学资源。

朱超华表示,当前广东100%的学校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普遍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注重做好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普遍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制度,保障学生的学业质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

同时,打造了一批现代化标杆学校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标杆项目,统筹推进建设欠发达地区17个互联网环境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落实好全省516个信息化中心学校和241个融合创新示范培育推广项目建设工作;构建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宽带接入率达100%,宽带接入率超100M达100%,普通课室多媒体配备率超98.3%。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完善“粤教翔云”服务体系,实现国家、省、市教育资源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数字教材应用全覆盖项目,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数字化教材规模化应用,实现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

“广东积极推进校内课后服务升级,夯实育人主阵地。”朱超华介绍,目前广东对全省推进课后服务的时间、范围、内容、方式及保障措施等作出全面部署,推进课后服务全面升级,在确保学校开展基本托管服务为主的基础上,支持鼓励有条件地区积极探索与素质拓展服务相结合,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臻选活动课程,拓展托管内容,同时也注重做好作业指导和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工作,“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

校外培训机构实现三个“100%”

朱超华介绍,目前广东在全国率先建立中小学生校园学习类APP审查制度,在省级层面直接对教育移动应用产品进行全面审查,从源头上保障中小学生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合规性。

同时,严格审核登记,指导各地开展校外培训服务学科类和非学科类鉴定,做好分类管理工作。推进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改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全省“营改非”机构完成比例为100%。严格落实线上培训机构“备案改审批”工作要求,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排查,并按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线上培训“备改审”完成率100%。

推进义务教育学科类校外培训政府收费政策落地。全面推进资金监管,制定《广东省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管理工作指引》,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目前全省预收费资金纳入监管的机构数量为4895家,占应纳入监管机构的100%,有效保障了学员预付费安全。

广东逐步打破高考“唯分数”,深入推进中考改革

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工作的实施密不可分。广东紧紧抓住教育评价改革这个“源头”,统筹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端发力,坚持破、立并举,着力扭转基础教育唯分数、唯升学的不良倾向。

朱超华指出,对于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的评价改革,“破”的是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的是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广东完善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印发履职评价工作要点,制定实施细则,建立评价指标库,面向21个地级以上市政府、122个县(市、区)开展履职评价,督促各级政府落实主体责任。

在改革学校评价方面,“破”的是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立”的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广东在实现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全覆盖基础上,试点组织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质量监测。深化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学业质量观,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广东还致力于改革教师评价,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推动教师评价改革“中间突破、带动两头”,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组织开展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成果奖、特级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对师德高尚、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定期进行奖励表彰,提升教书育人荣誉感。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完善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推动和指导各地各校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开展共青团或少先队工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增强教书育人获得感。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每年安排“新强师工程”资金5.04亿元,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发展体系和教研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更具针对性、发展性、多元性、综合性、增值性的教师评价体系,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更好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改革学生评价,“破”的是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立”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教育评价最重要的两方面就是中考和高考。

朱超华指出,广东“3+1+2”新高考平稳落地,政策平稳过渡,考试内容改革不断深化,增强了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增加了学生选择权,满足学生专业取向和兴趣爱好,逐步打破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方式,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入推进中考改革,目前广州、深圳等6市已经开展了中考改革试点,其他地市也已经制订了中考改革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学校体育美育评价改革措施和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清单”,支持和鼓励各地各学校结合实际,开展特色劳动教育。修订印发《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推动各地出台实施办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