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常见的围栏工程尽管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濒危物种,但也阻隔了动物迁徙和基因交流,阻碍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实现。研究人员建议,对计划建设和正在建设的围栏做出科学评估,并采取预防、调整措施降低潜在风险。相关研究成果以快报的形式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围栏的建造往往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目的,而不考虑其对生态过程、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围栏功能属性日益多样化,一些围栏的建设用于禁牧和退化草地恢复,例如澳洲的“野狗围栏”和我国的退牧还草工程;还有一些围栏可作为国境边界线,防止迁移进入和疾病扩散。“尽管围栏能够有效保护濒危物种,有利于保护生态脆弱地区,但是围栏也导致了生境进一步破碎化,阻隔了动物迁徙和基因交流,成为伤害野生动物的无形陷阱。”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孙建说。

研究发现,围栏阻隔和破坏动物的迁徙路线,比如,在南非,围栏严重威胁有蹄类动物、角马等迁徙类动物的数量。生境破碎化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放大,进一步加剧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恶化。在博茨瓦纳,围栏阻止大象自由活动,甚至导致大象被迫饮用富含蓝藻毒素的池塘水后大量死亡。这主要是因为气候变暖导致池塘水里蓝藻细菌的大量繁殖,蓝藻毒素毒性增强。“可见,为保护某些特定物种开展的围栏措施,却对其他物种产生严重的阻隔和伤害,进而威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孙建强调。

生物多样性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栖息地保障和遏制病毒蔓延和传播至关重要。遏制并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5陆地生命的基石。

“因此,重新审视和评估遍布世界各地的围栏工程迫在眉睫,并采取预防调整措施,以降低其潜在风险。”孙建建议,鼓励重新开放跨国界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并依具体情况对计划建设和正在建设的围栏做出必要的科学评估。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临时性围栏或可以穿透围栏可能是一种有用的工具,但所有类型围栏的建设都需要也应该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影响作为先决条件。(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