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时间应当足以令一种商业模式变得更为成熟,行业发展逻辑变得更为清晰。但很可惜的是,自从2015年国内首家民营银行开业以来,依靠云技术减少运营成本、依靠互联网和股东场景拓客、专注于普惠小微和零售差异化客群的民营银行,在互联网资产与负债两端遭遇扩张“紧箍”后,似乎走上了一个“熄火”阶段。业务基本盘出现问题后,现在围绕在民营银行身上的似乎都是管理层频繁换血、股东治理问题频出、业务接连被罚等负面印象。
资本补充仍是一道难题
截至2020年年末,17家民营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共计12397.73亿元。据梳理汇总,有10家民营银行今年上半年的业绩随其上市银行股东所披露的半年报浮出水面。此外,记者获取到部分监管数据,连同财报数据一起,可助投资者一窥民营银行最新经营状况和正在发生的营运趋势。
首先,行业集中度高,有的规模激增,有的明显缩表。民营银行延续并加深了集中度高的特征,仅微众和网商两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合计就达到6576.86亿元 (微众3464.3亿、网商3112.56亿),占比过半,约53.05 %。在剩下的半壁江山中,规模分化正在提速。其中,中关村银行和亿联银行上半年资产增速创下新高,分别较年初增长28.19%、20.93%,资产总额分别达到449.74亿元、545.75亿元;而福建华通银行资产总额却较去年年末大幅缩水25.68%,这或与该行互联网存款被监管叫停有关。
其次,盈利剪刀差加大,有的增收不增利,有的增利不增收。分化,已是民营银行营收、净利两端表现的主题词。今年上半年,不少民营银行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均呈现大幅度增长,营收和净利润增幅普遍超出国有银行、股份行和城农商行。比如,中关村银行和华瑞银行营收分别同比增长70.96%、65.29%,苏宁银行、亿联银行和富民银行营收增幅也接近30%。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华通银行、新网银行和网商银行的营收出现下降,同比减少11.07%、3.7%、0.26%。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民营银行的营收和净利还呈现反向表现。华通银行、新网银行和网商银行虽营收不增,净利反而大幅飙升;亿联银行、客商银行、华瑞银行和富民银行则遭遇“增收不增利”窘境,净利同比分别下降41.32%、32.3%、3.54%、4.27%。
第三,行业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不良率降低。截至今年6月末,民营银行不良余额为102亿元,不良率由去年年末的1.27%下降至6月末的1.24%。
第四,盈利动能不减,净息差逆势回到“V”型右侧。17家民营银行的净利润合计67亿元,净息差从2019年年末的3.74%降至2020年年末的3.67%后,又重新爬坡回升至今年6月末的3.84%。之所以说逆势,是因为大行阵营净息差从2020年年末的2.05%降低至今年6月末的2.02%,城商行由2%降至1.9%,农商行则由2.49%降至2.24%。
第五,风险抵御加强,拨备覆盖率首破300%水平线。民营银行加强了拨备水平,风险抵御水平处于较优状态。拨备覆盖率已由去年年末的295.44%提升至319.05%。
第六,资本充足率下降,资本补充仍是一道难题。民营银行的资本消耗进一步加剧,资本充足率已由去年年末的13.53%降至13.08%,资本约束必然成为民营银行发展的掣肘之一。
股权“动荡”、管理层频繁“大换血”
9月18日,辽宁振兴银行公告称,辽宁银保监局已核准文远华的董事长任职资格,而这也是振兴银行开业4年来的第二位董事长。就在今年5月,振兴银行新任行长王峰的任职资格获批,这也是该行开业4年来的第三任行长。
长期以来,业内流传着“铁打的民营银行,流水的行长”这样一句话,虽有戏谑之意,这也侧面反映了民营银行高管变动频繁这一大特点。记者了解到,由于民营银行与传统银行截然不同的展业模式和股东结构导致不少高管出现“水土不服”,加之招聘市场化,导致近年来民营银行频繁“换帅”的现象屡见不鲜。
自从2015年首家民营银行开业,频繁“换帅”的问题就一直存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开业的19家民营银行中,多达15家在开业后出现董事长或行长人选变动。以刚刚迎来新董事长的振兴银行为例,该行今年第三任行长刚刚就任,而前两任行长均在任职短短一年后提出离职。除近期董事长和行长换人外,今年该行行长助理、风险总监、内审部门负责人等高管均已发生变动,其中内审部门在7个月内发生两次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