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州知识城迳下村的稻田里,村民们抢抓农时开展水稻插秧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摄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妹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覆盖率提升至99.8%以上,乡村颜值靓起来了!

依托农业数字经济将特色农产品销往全球,特色产业旺起来了!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民腰包鼓起来了!

……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全省“1+1+9”工作部署,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来,广东的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乡村产业加速发展,乡村面貌发生历史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乡村颜值“靓”起来

从去年开始,河源陂头镇陂头村围绕农村厕所革命等5个方面对村民开展“红黑榜”“积分制”考核,村民每列入一次“红榜”即获得相应积分,可用于兑换洗衣液、纸巾等生活用品,列入“黑榜”则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在广东,像陂头村这样“红黑榜”的实践还有很多,众多村子通过创新开展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等实践,提高了村民的文明意识,焕发出乡风文明新气象。

近年来,广东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等行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广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覆盖率由2017年的62%提升至2021年的99.8%以上,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5%以上,行政村集中供水基本全覆盖、4G网络实现全覆盖。全省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3万个,95.09%的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创建标准。有山有水有田园,美丽乡村日益焕发“美丽经济”。

特色产业“旺”起来

广东依托农业数字经济,将乡村产业发展推向“高速车道”。在全国率先转型抓农业方式,从过去抓生产向抓生产、市场、流通、消费等全产业链转变,推动富民兴村产业向多元化、高质化发展转型。

独具岭南特色的丝苗米、荔枝、龙眼、菠萝、南药、胡须鸡、罗非鱼……广东依托资源禀赋,率先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利用农产品大数据平台、“网络节+云展会”模式等推动高州荔枝、徐闻菠萝、梅州柚子等特色农产品卖往全国、销往全球。

乘着乡村振兴东风走向全球的还有广东预制菜。今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当日,国联水产预制菜首柜首发RCEP成员国,抢饮RCEP“头啖汤”。

“我们将粤菜师傅的手艺变成工艺,以预制菜为载体,推动粤菜走出湾区,走向全国走向全球。”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粤式预制菜市场空间巨大,作为预制菜原材料的农产品销路亦有了保证。以烤鱼为例,罗非鱼的塘头均价约4元/斤,而做成预制菜烤鱼卖40元一份,带动罗非鱼塘头均价升至6元/斤,农户增收50%,产值提升了10倍。

农民腰包“鼓”起来

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麦村村是远近闻名的“厨师之乡”,仅仅1000多人的小村累计涌现了100多位粤菜师傅。粤菜大师吴锐锋是村里第一批外出打工的人,如今重返家乡,亲授或间接带出学徒80多人,“我们麦村村变化真的很大,现在回村工作不比在外差。”

梅州玉水村从“煤炭村”变身“厨师村”、肇庆广宁5.5万名粤菜师傅带动全县近10万人就业创业……广东高质量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施百万职业农民培训计划,令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历史性缩小至2.5以下。

在广大农村,过往“种田不赚钱”的认知也在被打破。广东狠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以科技赋能农业,让耕种实现优质高产。

在广州市增城区,90后种粮大户梁亨达赶上了新时代农业发展的红利。和父辈们使用传统机械化设备务农不同,梁亨达借助农机、飞机、手机等农业“三件套”,成功实现2000亩水稻一人管,并保障稳产增收,“一般情况下第一季基础稻亩产可达一千多斤,第二季种植优质稻大概亩产可达七百多斤。”

农村稳定安宁、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如今,越来越多像梁亨达一样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在田间地头耕耘新一代的美丽乡村梦。

从农耕村到网红村

迳下谱写乡村振兴黄埔样本

“迳下村被评为广州最美乡村,我觉得我们这班小伙伴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知识城(广州)投资集团农发集团副总经理赵宇感慨颇多,要知道,以前的迳下村虽然与城市仅仅一条马路之隔,但一头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另一头的村子连家像样的餐馆都没有,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每年两季稻米这样的传统农收。

2020年初,迳下村、莲塘村等多个乡村项目被纳入黄埔区乡村振兴示范点,赵宇和他的同事们响应政策号召陆续“下乡”到此。如今,这支已有48人、人员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国企团队,为迳下村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源、人才和创意,将昔日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打造成了宜居宜业的“网红村”。

闲置土地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引进了一个个优质现代农业和科技创新项目。今年1月,迳下村无土栽培植物工厂投入试运营,短短两个月已经收获了第一批蔬菜,大部分直供高端生鲜连锁店。赵宇介绍道,这个占地面积5亩不到的大棚年产蔬菜约15万斤,产值高达200万元,比传统种植模式下的产值高20倍,“目前我们已和21家单位洽谈并建立食堂食材配送服务关系。”

他表示,迳下生态“六零米”、“埔心一点红”番薯、“富硒”花生等农产品已经打响了“黄埔菜”农优产品品牌,在此基础上,知识城集团将进一步打通从种子、种植、加工、运输到餐桌的一整条现代农业产业链,为乡村振兴、产业下乡提供更多具有附加值的解决方案。

沉睡的旅游资源亦被激活。迳下村修葺了火车餐吧,村民跟着开起各种特色大排档;建造了植物工厂和觅菜园,村民就跟着搞起了水果大棚;打造了湖边民宿、鱼塘木屋,村民就把自己的房子租出来做民宿……大批市民和摄影爱好者被吸引前来“打卡”网红点,也为迳下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迳下村接待游客超10万人。

“以前从没想过,冷冷清清的迳下村能有一天游人如织。”迳下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黄伟辉感慨道,美丽乡村建设给这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几年前的迳下村内只有一家便利店,如今的村主干道两旁遍布着农家乐餐厅、便利店、民宿、研学基地。

村民冯文俊去年退掉了市中心的门店,回到迳下村里开了一家鹅庄,特色的鹅肉餐饮迅速打响了口碑。“忙得不可开交时,只能让客人自助。”冯文俊说,现在每到周末,来村里的游客就能把路都塞满,村里的年轻人不用外出打工,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随着乡村振兴各项措施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得到了实惠——迳下村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 26 万元增加至 280 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1.8万元增长至2.8万元。常住人口1200人的村子,现在有1/4的人都留在村里工作。“人才是乡村最具活力的风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乡村振兴这个事业。”赵宇说。

“数”说广东乡村振兴

建成高标准农田2519万亩,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85.89万亩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历史性缩小至2.5以下

粮食年均产量超过1200万吨,实现粮食面积、产量、单产连续三年“三增”

创建18个国家级、23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覆盖率99.8%以上,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95%以上

通乡镇和行政村路面硬化、行政村通客车率均达100%

建成5条省际廊道乡村风貌带、200多条美丽乡村风貌带、570余条美丽乡村精品旅游线路

专家点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游霭琼:

关注人才政策“最后一公里”

激发人才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或者从更基础的层面说,是人气。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气和人才问题,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我认为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拓宽人才资源意识,把留在乡土的人才人气充分聚合起来。政府部门要尊重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把种植养殖能手、致富带头人这些“土专家”“田秀才”纳入整体人才库,就地培养更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鼓励返乡创业创新,将更多乡村外的人才或人气引到乡村。这需要加强宣传和营造良好环境双管齐下,一方面改变人们对乡村无发展空间的传统认知,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丰富乡村创新创业平台,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目前从国家到省市各层面都出台了很多好政策,但对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还要予以更多关注。如年轻人有志到乡村创业,用地问题怎么解决?减税降费、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都还有实实在在的问题需要落实落细。此外,要把激励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包括完善住房、就医、社保、子女入学等政策,切实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