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深圳的暴雨预警信号经历了“三变色”:从红色降级为黄色,到截至记者发稿时,又再度升级为橙色。

虽然深圳市气象台表示,本轮“龙舟水”强降水期已结束。但大家仍不能放松警惕,全市仍维持暴雨戒备状态。

不少市民说对这场雨几乎“无感”,一是部分短时雨量虽大,但降雨时间断断续续,且未出现大规模内涝点;二是城市运转如常,对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大影响。

虽然对雨本身的感知不大,但在这次强降雨背后,我们仍有一些强烈感受。

这些感受一方面来源于城市的个体,风雨中那些深圳人坚守的身影,让我们动容;另一方面源于整座城市的应对,在众人齐心合力下城市应急机制的高效运转,为大家守护。

防汛救灾,落实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必然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需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打赢这场硬仗。

为什么他们能让我们感动?

越是平凡基层的岗位,越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

“482条道路、155座桥梁、33个涵洞……”在深圳南山区道路巡查员敬守宏口中,这些数字张口就来。

今年52岁的敬守宏,已是从事道路管养巡查24年的“老将”。辖区的每个角落他都用脚步丈量过,哪里有边坡哪有涵洞,他张口就来。

强降雨天气下,像敬守宏一样的道路巡查员,遍布在城市各处,每天步行15公里,雷打不动地“压马路”,守护整座城市的安全。

真正让我们感动的,不止是这一刻他们的坚守,而是从这背后真切感受到了这类基层人员的日常。功夫在平时,只有日常反复的检查,才会对数字脱口而出;只有对区域的细致摸排,才会对情况了然于胸,应对风险从容不迫。

如今深圳共有道路巡查人员665名,承担着总长6530公里道路,以及3733座桥梁涵洞、120座隧道、3575座边坡挡墙的日常巡查任务。

正如网友在视频下的评论所说:“平凡的人给我们最多感动。”这次强降雨中,那些风雨中平凡的深圳人身影,都让我们动容。

当核酸采样点被风雨吹翻,凌晨三四点,工作人员就立马组织人手重新布置点位,连夜的忙碌让采样点第二天一早正常运行。

当海面风浪四起,一线执法力量“乘风破浪”,迅速开展岸线巡查,专业救助船艇、海事巡逻艇和拖轮在内共46艘处于应急待命状态,随时应对海上突发情况。

在深圳这座年轻之城,挺身而出在防汛一线的不少都是青年一代,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勇为先锋、不负期待,撑起守护整座城市的坚实防护网。

越是艰难时刻,越需要有人冲锋在前、亲身投入。无数防汛“守护人”的小故事,温暖着深圳这座大城市。

深圳落实“再查一遍”风险隐患,全市累计共出动26.5万人次、9.5万车次,重点检查了在建工程、中小河流、深基坑、危险边坡、挡土墙、易积水点、危旧房屋、简易工棚、排水设施等重点部位。

同时集结各类抢险救援队伍。全市共98支抢险救援队伍迅速完成集结待命,迅速进入应急状态。

不管是年深日久的实干,把一件平凡小事做到极致;还是逆风而行的坚守,让应对突发的能力成为一种本能,这些都反映了深圳人的奋斗本质,更是深圳在应对这场强降雨中的信心所在、动力来源。

“防在前、预在先、能应对、责任实”

从一个人背后反映的群像,看到一座城市应对突发风险的积极力量。

朋友圈有人笑称:“这场雨盘旋空中,已经开始犹豫到底下不下,怎么下?”玩笑背后也正说明强降雨来临之前,各方已经做了充足准备,全市“大动员”开启,保持战时状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应对汛期强降雨。

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从细节之处,我们来看这一次的“强预警、强响应、强联动”,全市努力做到“防在前、预在先、能应对、责任实”。

应急预案提前部署。9日,两项重磅文件引发:《深圳市市管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和《深圳市市管水库防汛(洪)抢险应急预案》。为全市蓄水防洪的177座水库,筑牢应急防线。

防御工作有序开展。深圳全面做好危险区域人员安全转移工作。提前把危险区域的人员(主要是工地工人)超过10万人全部转移至安全场所。

科技赋能“智慧”防汛 。发挥“城市水务物联网”、数字输电平台、“智慧三防”等系统建设,及时分析与处理,将灾害“扼杀在萌芽状态”。

种种措施之实,展现各类防护之细,共同形成了深圳应对强降雨等突发灾害的一整套成熟、系统的响应机制,切实防范灾情与疫情叠加的风险,确保各类安全。

不论是平凡岗位上令人动容的坚守,还是科学高效管理下筑牢的安全防线,这些城市温情与背后反映的深圳之治,都值得被记录。

这几天,各大媒体平台也第一时间发布防汛信息。“防范强降雨,直击第一线”。深圳广电集团旗下深圳卫视《深视新闻》、第一现场、壹深圳客户端联合深圳发布、i深圳、深圳天气、深圳卫健委等多家平台,同步开通全天候直播。

暴雨之中,多路记者分赴深圳各地,让身处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有了风雨同舟的感觉。雨过之后,下一次阳光来临,我们或许会更懂得城市的生机与朝气背后,蕴藏着无数平凡的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奋力创造的不平凡意义。

评论员 / 李天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