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工作中
文/羊城晚报记者 鄢敏
图/受访者提供
深夜出征、紧急上岗,争分夺秒地同病毒赛跑。最近几天,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抗疫志愿服务队始终处于“作战”状态,一刻也不松懈。
连日来,广州本土出现多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活动轨迹涉及多个中心城区。面对范围广、基数大的流行病学调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几乎全员扑在前线,后方急需支援。
关键时刻,中大学子挺身而出,一夜集结成队。排查密接、次密接人员,整理录入数据,撰写活动轨迹报告……从黑夜到白天,他们转战天河、黄埔、花都多个指挥中心,为抗击疫情贡献青春力量。
跟病毒抢时间:
深夜到岗通宵排查密接
“疫情防控任务很重,能否现在就派一批志愿者过来?”3月16日晚上8时许,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范瑞泉接到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张周斌的求助电话。“什么时候要?”“现在就要。”
据介绍,一位确诊病例至少需要百位流调队员配合工作。当天晚上,学院党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发布动员通知。一个小时后,第一批志愿者集合,赶往天河区指挥中心。经过系统的应急培训后,晚上11时左右,他们正式上岗。
张周斌解释道,前线调查的情况要转化成规范的统计数据,否则很难作为研判疫情发展趋势的依据。天亮时,志愿者完成阶段任务,将几百个人员的信息录入系统。“这是很大的进展,成效显著。”张周斌表示。
同日,黄埔区在隔离观察的密接者中发现2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疫情就是命令,志愿队立即赶往黄埔区指挥中心支援。临时党支部书记杨嘉璐介绍:“他们连夜追踪密接人员信息,一直工作到凌晨五点多。”
3月17日早上,新的一批志愿服务队队员已经出发,赶往抗疫一线。截至目前,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派出32名学生,大部分来自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以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
从课堂到实战场:
有耐心学侦探“破案”
打电话、看监控、撰写流调报告……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问题。“预备役”队员上岗,面临的第一道关就是被拒绝。排查密接、次密接人员,需要打电话询问具体信息,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怀疑,担心是诈骗电话。被拒绝的次数多了,志愿者李知强总结出经验:要“厚脸皮”、耐心。
过程中,队员们感触最深的是,流调要求极其精准。志愿者朱乐玮尤其记得,带队老师反复强调,撰写活动轨迹报告要具体到每一秒,如果密接人员吃了东西,垃圾是怎么扔的?朱乐玮感觉,自己像一名侦察员。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能听信“一家之言”,需要多方核对。志愿者刘锦明举例说,一般拿到现场信息后,会先打电话跟本人了解情况,接着向单位或者学校确认。如果依然没办法得出准确结果,还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核对。
短短几天,队员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受到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的认可和肯定。“专业能力强,上手也很快。”队长景钦隆认为,作为优秀的后备力量,他们有成长为公共卫生领域骨干人才的潜力。
探索疾控高校联手机制:
建立常态化流调预备队
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吴雪霁看来,公共卫生学院学生专业敏感性特别突出,有利于判断密接人员:“普通工作人员只能按给定的标准来判断,这批志愿者具有基础知识,可以关注到口罩、肢体接触等细节。”
事实上,这不是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第一次支援流调。去年5月,广州首次阻击德尔塔病毒,学院就派出老师、学生参与抗疫。这次组建的抗疫志愿服务队中,就有队员曾前往佛山市南海区协助排查。
这次疫情发生前,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商量成立广州市级溯源流调预备队。张周斌透露,因为涉及重点场所多,流调队员基本已经派去现场,单靠现有人手很难支撑,必须扩充力量。双方达成共识,把应急队伍转变为常态化队伍,目前还在摸索、讨论具体机制。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敏表示,接下来将加强合作,形成战时与平时相结合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