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广东将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记者从广东省科技厅网站上获悉,《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公开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已于近日发布,提出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支持建设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加快推进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开展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提升“从0到1”的基础研究能力。

推动大湾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基础科学研究高地

《意见稿》提出广东围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增强产业技术源头供给为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人才培育为支撑,加强顶层设计,优化项目布局,深入实施八大行动,着力完善原始创新生态,力争在“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上打造“广东模式”、跑出“广东速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地。

《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广东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0%,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比重超过1/3,形成财政、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此外,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形成一批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集群。全省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超140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超13个。

基础研究平台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以实验室体系、大科学装置为核心,以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为支撑的基础研究平台体系,在量子科学等战略领域建成2个国家基础科学中心。

支持万名以上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研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形成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区域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稳居全国前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超3项,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成果超3项,基础研究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围绕13个重点领域核心科学问题展开研究

《意见稿》提出,到2030年,全省基础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若干重要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R&D)经费比重达到13%左右,培养一批基础研究青年科技人才,建成支撑有力、体系完整、氛围浓厚、科学有效的基础研究生态系统,重大原创性成果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在重点领域获得若干“诺奖级”科学成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地。

《意见稿》提出将围绕量子科技、脑科学与类脑、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前沿基础材料、新一代通信网络、未来计算、先进制造、合成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绿色低碳能源、资源与环境、现代种业、数理与前沿交叉等13个重点领域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加快取得一批前瞻性、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