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的玻璃橱窗后,几台智能烹饪机器人有条不紊,承担厨师、分菜员、收银员等多项工作,450名员工只需排队十几分钟便能吃到分量有保障、味道香喷喷的中餐……这是成都医学城园区内的成都海科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科)员工食堂的场景,餐饮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已经成为现实。
这套在西南地区领先的智慧餐厨系统,就是海科的代表性作品。深耕温江20余年,海科完成了从造“大炒锅”这样的单一产品,到打造单体智慧餐饮设备、食品工厂智能化生产线的蝶变。为设备注入“灵魂”,是海科人的浪漫;为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是海科人肩上的责任。浪漫与责任之下,海科已是温江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重要成员。
(相关资料图)
海科智慧餐厨场景
深耕技术,让制造变“智造”
古往今来,技术变革始终是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力量。对海科来说,技术演进是发展的核心。
背靠员工食堂的三层现代化生产车间,诠释着海科所有的梦想与努力。一楼的自动化生产线,机器转个不停,源源不断为二楼和三楼的生产线输送切割好的配件,在技术人员严谨周密的组装下,一个个客户定制的食品装备落地新生。
“当前公司已助力超2000家企业顺利投产5000余条生产线。”海科副总经理刘阳杰介绍,当这些生产线进入客户的工厂,便会成为火锅底料、酱料、中式酱卤肉、酱腌菜制作的一把好手。而让整条生产线具备生命力的,是海科自创的软件系统。
火锅底料智能生产线
“我们花了近4年时间进行软件开发和整体设定,让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在每个环节各司其职,形成良性互动。这些机器人可当操作工、运输工、监测工,为企业节省了人力成本。”
聊起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刘阳杰总是滔滔不绝。这背后的底气,是110余人的技术团队,人员总数几乎占了全体员工的1/4。
海科要将每年5%以上的营收投入到这支团队,给了他们不断壮大的有力支撑。“除了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我们还长期与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华大学、四川省食品发酵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科研合作。”刘阳杰说,在技术的不断精进下,近3年来,海科交付40余项超千万级项目,使用超过500余台机器人(含AGV机器人),帮助多家知名企业打造了智能数字化工厂,带有“大脑”的生产线高效运转,成为食品制造行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成都医学城A区
深耕技术,让制造变“智造”,海科用自身实践交出了满意答卷。放眼温江,技术创新的脚步,也正愈发加紧。自温江把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纳入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后,区内创新平台林立,建有航天烽火、百裕科技、百利药业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成都印钞、雷迪波尔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飞亚航空、恒芯科技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此外,企业上云、用云和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2022年,11家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在温江焕然新生,成为先进制造行业的新引擎。
截至2022年,温江区共培育“专精特新”企业80家,海科位列其中。“专精特新”,代表的是一家企业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及新颖化,于海科人而言,这样的理念贯彻始终。在海科,大家心中都有个心照不宣的事实:公司资金总感觉“不够用”,因为一有营收,董事长就会拿去继续搞技术研发。坚守至今,所获UL认证、CE认证等国际认证以及国家专利400余项,是海科最引以为傲的成绩单。
多方合力,打造“王牌”产品
很多人不知道,“科技感”满满的海科,是靠一口“大炒锅”起家的,用术语说,就是生产大锅、大灶、大储存仓等供食品生产使用的单一产品。
上世纪90年代,温江引入了康师傅、统一、娃哈哈等诸多食品制造企业,土生土长的温江人郑友林,看到了在家乡大展拳脚的机遇。2002年,他一手创办起海科机械设备厂,10余人的创业团队,在700余平方米的工厂里,为上游食品制造企业输送产品,播下的创业之种,随着当地食品制造业资源的不断丰富,也逐渐生根发芽。
进入21世纪,随着食品行业飞速发展,大锅大灶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自动化生产线的打造势在必行。郑友林再次抓住时代机遇,在2006年注册成立公司,海科应运而生,随之新生的,还有从单一产品打造向全流程生产线打造转移的创新理念。同年,海科成立研发部,开始技术创新之路。
海科公司内景
努力终有回报,在一项项技术成果落地的滋养中,2015年,海科销售额破亿,那时,与海科同命运、共奋斗的每一位员工,都高兴坏了。
但海科向上向前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止,助力中国食品制造业向数字化、标准化集体转型,是其下一个目标。为此,海科开展了跨界取经,刘阳杰介绍道:“食药、化工、汽车等行业的智慧化改造,早于食品制造业,所以我们将它们的关键技术和生产统筹能力进行了学习和嫁接,结合海科在食品工艺装备的技术基底,成功把工业机器人引入食品制造业各个环节中,通过软件下指令,传输带进行有机串联,实现了整条生产线智慧化。”
海科阔步前行的路上,政策也一路相随。“就去年来说,各项政策支持达200余万元,为我们的技术创新带来了更多底气。”海科董事长助理高瞻说。
如今,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智慧餐厨、智慧工厂、央厨预制菜调理等创新技术服务,都已是海科的王牌,助力食品行业全面迈向工业4.0时代。在不断向数智化靠拢的探索中,海科“食品智慧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名号在行业内越来越响。
海科数字化智能炒菜系统
与海科同样有获得感的企业,在温江还有很多。近年来,温江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当好企业发展“店小二”,对“专精特新”企业持续给予政策、金融支持,并在产业上下游对接、用能、用地等方面第一时间为企业纾困解难,优质的服务让企业把这里当成“放心港”。
一直关注、支持海科成长的温江区新经济和科技局的工作人员,也深深为企业根植本土、致力科研的精神所感动,“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断匹配政策和资金,助力企业不断走向自动化、数字化、智慧化。”
进“圈”强“链”,创写城市未来
在海科员工食堂玻璃橱窗上方,有一条长长的屏幕,其中左侧所写的“至少有一半中国人尝过海科制造的味道”格外引人注目,右侧琳琅满目的合作品牌耳熟能详,有无穷、海天、海底捞、申唐、名扬……与各大品牌的深度合作,让海科的身影随品牌的渠道网络走入千家万户。
在消费者的舌尖得到满足的同时,借助海科技术力量实现长足发展的企业同样喜不自胜。
着眼温江,当前共有20余家食品企业的生产线是由海科研发定制。四川天味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味食品)是其中的典型。作为拥有“好人家”“大红袍”等畅销全国品牌的复合调味料生产企业,2022年5月,海科为其定制的智慧工厂正式投产。
在天味食品的智慧工厂中,你可以看见自助配料的机器人、均匀慢熬的智能炒料系统、储存运输产品的智能仓储系统……从生产过程到包装、清洗,全部实现智能化。刘阳杰介绍,在全流程自动化制造和100%数字化管控的基础上,他们从根本上解决了食品安全、产品品质、风味稳定等行业痛点,“不仅如此,智慧工厂的建成帮助天味食品至少节约了80%的人力成本,实现年产值超20亿元。”
工业机器人助力生产更高效
成都圣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万平方米的智慧工厂,是海科的另一杰作。在产销协同、智能排产、原料追溯的技术加持下,每天,多达82吨复合调味品在这里生产打包,被销往全国各地。与此同时,车间员工的工作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告别了高温、油烟等问题的困扰。
作为“幕后推手”,海科深知,这一切既是成绩,也是责任。“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前进,不断推动产业的数智化。”刘阳杰以马拉松来比喻这段旅程,“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很多时候是一个人默默地在前面跑,虽然很疲惫,但只要咬牙坚持,一定能够到达胜利的终点。”
如今,海科这名马拉松选手,通过扩大产能、持续提高设备科技含量,不断为推动温江绿色食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初,温江食品产业迎来好消息: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税收4.75亿元,成为全区工业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支柱产业。
创新风头劲,因时而动,借势向上,从“大炒锅”到智慧工厂,海科一步步向前的足迹,也印证着温江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推动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优质路径。
温江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圈的这则故事,正在区内更多的“圈”与“链”中上演。
2022年,温江印发《温江区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明确主动融入成都都市农业和绿色食品、医药健康、人工智能、新消费产业等产业生态圈,围绕创新药、高端诊疗、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绿色食品、活力新潮消费、运动休闲消费、文化旅游消费等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重点发力。
随着方案的“指挥棒”舞起,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温江积极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大会战、招商引智大会战等工作,竭力引导优质项目、人才资源、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链加速汇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本链深度融合,探索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在营商环境不断优沃的土壤上,温江区内像海科一样踊跃创新企业,如“吃掉噪音”的正升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成都古河云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生物有机肥精准改造土壤的四川中农润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正乘风而上,不断转型升级,追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趋势,夯实可持续发展基底。
近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3年工作要点》印发,提出加快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产业生态体系,大力培育“上规、上榜、上云、上市”创新型企业集群。
“施工图”已部署,温江蓄势待发。
温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1至5月,已成功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06家,已组织46家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组织16家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接下来,将继续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强链”“补链”开展梯度培育,形成链主龙头企业引领、链属企业配套协同的发展生态。并切实加强对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监测分析,提升服务质效,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总体发展质量,引领重点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城市想要高质量发展,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是必然选择。进“圈”强“链”,温江正拾阶而上,跑出激情、跑出加速度,创写城市美好的未来。
相关报道:温江,一座为你留灯的城市《《《点击阅读希望温江——
一颗“芯”,一粒种,一条链——推进种业振兴的“温江答卷”《《《 点击阅读
乡村振兴绘画卷 产业致富“好钱景”《《《 点击阅读
高地,是这样抢占的《《《 点击阅读
一曲江安,奏响时代强音《《《 点击阅读
迎大运,温江“引体向上”《《《 点击阅读
文庙焕新 与你“遗”见钟情《《《 点击阅读
扩大“朋友圈”,共赢“多城记”《《《 点击阅读
温江,让企业舒心的“智慧”摇篮《《《 点击阅读
从“大炒锅”到智慧工厂的温江路径《《《 点击阅读大美温江——
烟火慢城,在水一方《《《 点击阅读
城市公园最深情的告白《《《 点击阅读
以花为媒 解锁花YOUNG温江样本《《《 点击阅读心安温江——
这是温江“幸福”的模样《《《 点击阅读
见证,一场城与人的双向奔赴《《《 点击阅读
温江人 话温江《《《 点击阅读红色温江——
昆仑巨声回响在幸福温江的上空《《《 点击阅读
康明惠:永垂星火映柳红《《《 点击阅读百味温江——“老字号”温江《《《 点击阅读
更多精彩尽在《环球人物 · 温江 一座为你留灯的城市》特刊线上版,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