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来自福建的求助信息引起深圳人民的关注。

求助信息上这样说:

您好,我来自福建省泉州南安,我小孩是3月14日凌晨一点出生,出生后因为没有哭出声,就赶紧转上级医院泉州儿童医院ICU,经过十几天的抢救治疗后,现在用无创呼吸机才能保证呼吸,但是这边由于医院条件有限,不能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医生建议我们转院,现在国内只有深圳和上海各一家医院能根治解决。已联系了深圳儿童医院,现需要帮助协调解决救护车转运和就医事项。

看到这则消息,深圳人民揪心了,纷纷出谋划策,帮忙转发和艾特深圳卫健委。

深圳卫健委迅速回复

深圳市儿童医院派出专家团队

根据求助人李先生4月4日公开的截图,深圳卫健委在公众号评论区回复了李先生的求助,如下图:

深圳卫健委给求助者的回复,受访者供图

深圳市儿童医院收到李先生的求助信息后,院长麻晓鹏立刻召集相关科室核实并了解情况、商讨救治难点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我们和对方医院的医生反复沟通,了解孩子病情以及当地的医疗条件和麻醉、术后监护水平,充分评估后决定派医生去做手术。这样就规避了孩子在长途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患儿和家长从中高风险地区转运过来需要隔离的限制。我们派去的医生就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而且回来还会面临着被隔离的可能”,麻晓鹏院长告诉奥一新闻。

受深圳市儿童医院委托,深圳卫健委在订阅号通知区进行了详细的回复。

经过深圳市儿童医院与泉州市儿童医院联系评估患儿病情后,考虑到患儿先天性双侧声带麻痹、Ⅲ度喉梗阻,依赖特殊呼吸机正压通气(CPAP)维持呼吸,跨省长途转运不排除出现缺氧等危及患儿生命的情况,风险较大。为了孩子生命安全着想,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决定由深圳市儿童医院派出专家团队前往泉州开展手术救治患儿。

深圳卫健委给求助者的回复,受访者供图

“感谢您对深圳市儿童医院的信任,我们将与兄弟医院尽最大努力为患儿提供适切的医疗服务,也祝福孩子早日康复!”

在回复内容的最后一句,“感谢信任”“与兄弟医院尽最大努力”“祝福孩子早日康复”饱含感激、承诺与祝福,医者仁心,大爱无疆,感谢这群守护着人们生命健康的一线医护工作者。

求助者: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

奥一新闻记者联系上求助者李先生,据李先生所说,本次病重的孩子是其第二个孩子,他联系了深圳市儿童医院治疗小儿声带麻痹专家潘宏光,本来是准备通过带呼吸机的救护车送到深圳市儿童医院治疗,但当时泉州有高风险地区,所以无法跨省转运。

“4月3号通过再次联系潘医生并向儿童医院,深圳卫健委,泉州卫健委求助后,两地卫健委和深圳市儿童医院高度重视,先由深圳市儿童医院和泉州市儿童医院联系沟通病情,决定不让孩子冒险来深,深圳儿童医院决定安排耳鼻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潘宏光去泉州为孩子做手术。”

李先生特意提到,十分感谢潘医生,因为“去高风险地区做手术,潘医生不仅要长途奔波冒被感染的风险,回深后还需要隔离14天。但潘医生却毫不犹豫,在了解到孩子的问题后随即决定并马上安排订票,4月5号出发泉州。”

对于整件事,李先生在微博和深圳卫健委的评论区都表示了感谢,他说:

“感谢深圳卫健委、泉州卫健委、深圳儿童医院、泉州儿童医院,感谢泉州人民,感谢深圳人民,感谢所有关心,背后默默付出的大家。谢谢大家。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希望孩子早日康复,希望好人一生平安。”

潘医生:我很有信心

一起祝福宝宝早点康复

据潘医生介绍,传统治疗方法是气管切开术,这可能会导致孩子说话困难,且术后护理麻烦易导致反复感染,未来可能无法正常学习、社交。他所实施的声带外移固定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术后恢复后,患儿基本可以如常人一样说话、吃喝,正常地长大。记者了解到,此类手术是潘医生在国内首创的,当地医院缺乏经验和必要器械,远程指导手术不现实。

“一切为了孩子。”深圳、泉州两地纷纷为这次手术开启了绿色救治通道。4月5日,潘医生一行打包了约二十件手术必备器械,带着两大包行李,经四个小时的奔波到达泉州。抵达之后,二人便换上防疫装备直奔患儿所在的泉州市儿童医院。直到当晚十点半,才完成手术方案的商讨及患儿家长的谈话签字。

4月6日,在受疫情影响已停诊所有常规普通手术的泉州市儿童医院,整个上午,医护人员们都在按照急诊流程为宝宝手术。最终,两个半小时的手术顺利完成。

“从手术过程看,我很有信心,一起祝福宝宝早点康复。”深圳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潘宏光与同事严尚在离深圳千里之外的泉州,给出生仅20多天的婴儿做了这一场“拯救”呼吸的手术。两天,往返跨越两省,克服疫情等重重困难,一次“千里出诊”在广东、福建两地上演。

4月8日晚,奥一新闻从深圳市儿童医院获悉,孩子当天(术后第二天)已拔气管插管改正压通气,比预计的恢复还好。

网友:

这样的新闻能不能多一点

对于深圳医生“千里出诊”这件事,网友们纷纷表示被感动到,一边祝福孩子早日康复,一边为医生、深圳儿童医院、深圳卫健委疯狂点赞,还有网友说“这样的新闻能不能多一点”。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余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