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方案》)。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产业发展受到多地关注,上海、深圳等地近期均出台机器人行业引导政策。
【资料图】
《方案》提出,到2025年,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万人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方案》从发展机器人产品体系、提升机器人关键支撑能力、实施“机器人+”应用示范、完善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等方面作出部署。
聚焦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
《方案》指出,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打造智能驱动、产研一体、开放领先的创新产品体系。
在布局人形机器人方面,《方案》明确,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大力推动开源控制系统、开源芯片、开源仿真软件等研制和应用。以3C电子制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安防应急等典型场景应用示范为牵引,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产品攻关和产线建设。
《方案》要求,到2025年,建成人形机器人通用行为控制大模型开发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超算环境及软件生态,完成百台(套)级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的小批量制造并在3-4个典型场景开展示范应用。
同时,《方案》还指出,要发挥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基础优势,提升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机器人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医疗健康机器人领域,面向行业前沿和医疗应用需求,提升手术机器人全流程手术辅助能力;发挥首都医工协同优势,优化医疗器械注册和卫健医保政策,加大临床应用推广力度。
协作机器人领域,突破整机轻量化、视觉增强、力感知、柔顺控制、自学习等关键技术,提升整机荷载能力,发展自适应协作机器人;开展复杂任务执行算法和末端执行器技术攻关,推动多自由度协作机器人智能化、柔性化发展。
特种机器人领域,提高消防、安防与救援机器人等产品稳定性、可靠性,优化产品设计和加工工艺,降低综合成本。
物流机器人领域,提升导航和运行精度,推动智能仓储物流机器人迭代升级,开发重载移动机器人,优化物流机器人应用环境。
着力提升机器人关键支撑能力
《方案》要求,聚焦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增强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基础支撑能力,推动机器人产业稳链、补链和强链。
强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撑方面,《方案》指出,开发并持续完善机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挖掘应用场景资源,为模型预训练提供多样化场景数据支持。针对各类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场景特征,开发大模型高效微调算法,推动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化应用。
突破机器人系统设计、模块化与灵活重构、机器人云—边—端融合等技术。开发机器人操作系统,针对机器人研发、制造、测试和实际应用需求,研发通用支撑软件、仿真平台软件等技术。并探索人工肌肉、电子皮肤等新型结构的开发与应用,推动新材料、仿生技术、新型制造技术等交叉融合发展。
此外,还要夯实关键零部件基础,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实施产业基础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综合性能,强化对整机的关键支撑能力。
全面实施“机器人+”应用示范
《方案》明确,面向医疗、制造、建筑、商贸物流、养老、应急、农业等领域重点需求,实施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开展一批“机器人+”应用示范。
“机器人+医疗”领域,面向智慧医院、健康社区等建设需求,扩展辅助超声诊断和筛查、影像全自动诊疗、医疗物资配送等场景,发展医工结合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机器人+制造”领域,围绕“新智造100”工程实施,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数字化转型需求,拓展智能检测、精密装配、自动配送等应用场景。
“机器人+建筑”领域,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面向智慧工地、智慧城市等应用需求,拓展外墙/室内喷涂、建筑材料搬运码垛、管道健康检测等应用场景,研制智能建造、新型建筑工业化等解决方案。
“机器人+商贸物流”领域,拓展城市复杂场景即时配送、智能物流柔性拣选、智慧园区运营等应用场景,研制智慧人机协作方案。
“机器人+养老”领域,推动智能产品与老年人及其家庭有效连接,拓展康复训练、残障辅助、智慧家务等应用场景。
“机器人+应急”领域,拓展危化品装置巡检、海关货检查验、治安巡逻等应用场景。
“机器人+农业”领域,拓展种/肥/水/药精准投放、精准收获、果蔬智能分选、畜禽远程诊断、环境实时监测等应用场景,推动农业机器人等创新产品示范应用。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机器人创新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投资
《方案》指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聚焦医疗健康、协作、物流机器人等领域,支持头部企业做大做强,引进1-2家国际一流的机器人整机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打造规模化产业集群。面向特种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领域,支持和推动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具有高成长预期的创新企业做优做强,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
为保障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方案》要求,市、区协同制定机器人产业专项政策。利用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首台(套)等政策,研究通过重点投资项目贷款贴息、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奖励、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统筹支持创新载体建设、创新产品研制、应用场景示范等。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北京市机器人创新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投资,支持金融机构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贷和融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产业发展受到多地关注,上海、深圳等地近期均出台机器人行业引导政策。5月31日,深圳市印发《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到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6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360台/万人。
信达证券研报指出,人形机器人处于产业链早期阶段,潜在应用场景广阔,预计早期应用场景可包括家务领域、安保领域和填补空缺劳动力等,潜在市场规模超过万亿人民币。目前,制约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运动系统和成本,随着车企、互联网企业、机器人企业等企业入局,人形机器人运控系统有望逐步提升,成本有望逐步下降,商业化渐进。
慧博智能投研报告认为,尽管目前人形机器人还面临着技术不够成熟、应用场景不足及成本较高等问题,但是随着相关人形机器人以及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展现出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可能性和潜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在2035年超过1500亿美元。
责编:王昭丞
校对: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