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李尧宝刻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丽凤在工作室制灯。 吴冠标 摄
(相关资料图)
(新春走基层)古城泉州花灯俏 非遗传承人话传承
中新网泉州2月4日电 (吴冠标 曾福志)天下上元,灯灼之盛,无逾闽中。元宵将至,古城福建泉州的街头巷尾挂上逾千盏精致的花灯,人在街巷走,如在画中游。4日,泉州李尧宝刻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丽凤还在工作室忙碌,与儿子张智权一起制灯,分享多年花灯制作心得。
“泉州无骨刻纸料丝花灯是李尧宝刻纸的一大展现形式。”黄丽凤告诉记者,这种由她外公、刻纸大师李尧宝首创的花灯,通体没有骨架,用刻纸技艺完成局部装饰,其中还包含闽南古建筑、古家具特色彩绘,并镶嵌玻璃料丝工艺,十分精美,别具一格。
李尧宝刻纸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 吴冠标 摄
对于从小生活在传统工艺美术家庭里的黄丽凤而言,刻纸和花灯是从小陪伴自己的“玩具”,也是一份家庭的记忆。“小时候我们和外公住在一起,我10岁就帮着外公和妈妈制作金箔刻纸料丝花灯,外公手把手教我贴金箔,那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后来,性格喜静的黄丽凤在与外公、母亲的教导下,逐渐深得家学要领;并钻研各种绘画技艺以及工艺美术,在花灯用料、外观装饰、结构造型上做出创新:运用西洋水粉画的立体画法,把龙、凤、狮等瑞兽描绘得更有现代气息。
黄丽凤作品《雀之灵》。 受访者供图
“但李尧宝刻纸始终是根植于闽南传统文化之上的。”黄丽凤说,她在空闲之余喜欢观察闽南古建筑、旧家具上精美的装饰纹样,将这些图案创新运用进花灯、刻纸中。2023年央视春晚的《百鸟归巢》舞台设计中,设计团队就将她的花灯作品《雀之灵》与泉州古厝元素结合,效果震撼。
在黄丽凤眼中,要制作好无骨刻纸料丝花灯,善刻与善画缺一不可。她从小叮嘱儿子张智权不能止步于“学手艺”,还要注重文化修养和艺术理念的提升。一有空,黄丽凤就会带着儿子去逛泉州古城,汲取闽南文化中的精华,从中获取更多创作灵感。
黄丽凤与儿子张智权一起制作花灯。 吴冠标 摄
张智权是李氏花灯的第四代传承人、李氏刻纸的第五代传承人,在母亲和外婆的耳濡目染下,他也从小对花灯与刻纸情有独钟。如今,作为新一代泉州人的张智权,在外留学归来后,对传统艺术多了一份新思考。
“传统技艺的核心部分我们要继承下来。但是在新场景下,我们可以试着把花灯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专业是工业设计的张智权说,他的花灯作品之一《破框》就借鉴了西方解构主义理念,将宫灯进行分解重构,展现无骨花灯奇妙结构的同时,将赏灯从“观赏式”变成“体验式”。
除了对儿子的教导与支持,黄丽凤更想像外公一样,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刻纸、制灯这些非遗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播。
作为新一代传承人,留学归来后的张智权有了更多创新。图为张智权作品《破框》。 受访者供图
从2007年开始,她就联合泉州当地的一些学校,把刻纸技艺和制灯技艺带进课堂,让“李尧宝刻纸”从家传变成“校传”。今年,由她编制的《咱厝的刻纸》《咱厝的花灯》校本教材也即将问世,带给孩子和老师们更专业的教学依凭。
一代代人的努力和传承创新,让李尧宝刻纸与李尧宝花灯声名远扬。“现在的我,最期待的是儿子能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制作出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作品;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爱上泉州刻纸、泉州花灯,把这些优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黄丽凤如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