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小镇之名发展房地产项目、长期停留在纸面规划、触碰生态红线……特色小镇概念兴起以来,一批小而美的精品特色小镇涌现,但也出现了不少错用概念、浑水摸鱼的“问题小镇”。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对特色小镇数量、质量提出具体要求。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推进城镇化工作办公室综合组组长吴越涛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特色小镇发展总体上进入了规范发展轨道。”

严防房地产化倾向

回看特色小镇在国内的发展,最早起源于浙江杭州的云栖小镇。从原本的传统工业园区,瞄准以云计算、大数据为科技核心的产业方向,云栖小镇探索了一条以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但随着各地特色小镇规划蜂拥而至,也有“乌云”飘在了小镇上空。

“房地产化”是最突出的问题。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一些地方快速发展的特色小镇,很大程度上被房地产商“绑架”,打着各种产业旗号,到城市周边的小镇拿地搞开发,结果房子搞了一大片,产业却引不来,反而加大了房地产库存。

根据国家发改委在2020年公布的警示案例,一些项目错用套用特色小镇概念进行宣传,如海口市“太禾小镇”实际是房地产小区项目,衡阳市“金甲梨园小镇”实际是农业综合体项目。

此外,一些“特色小镇”长期停留在纸面上,投资运营主体缺失,未开展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规划、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未落地开工建设。如淮南市“剪纸小镇”、宝鸡市“功夫小镇”、临泽县“戈壁农业小镇”停留在概念阶段,现已清理。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导则》中明确提出,严防房地产化倾向,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发展特色产业,其中住宅用地主要用于满足特色小镇内就业人员自住需求和职住平衡要求;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原则上不超过30%、鼓励控制在25%以下;此外,要求特色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三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原则上不低于20%。

“房地产占比30%的控制性数值是最高值,而不是平均值。为防止个别方面反向操作、将30%作为追求目标,同时提出了鼓励控制在25%以下,以引导控制在更低水平。”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从重数量到重质量

目前,各地区发展特色小镇从注重数量逐步转向注重质量。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内保留了1600个左右,其中有19个省份清单内的特色小镇数量少于50个,“少而精”导向初步形成。

吴越涛介绍,接下来将全面施行“一张清单管到底”,指导各省份全面建立特色小镇清单管理机制,同时根据情况对特色小镇清单进行动态调整。特别是对虚假虚拟的“特色小镇”要坚决清理,撤除宣传内容、消除负面影响,切实防止清单外的单体项目命名为“特色小镇”。

传统印象中,特色小镇多以发展旅游业为主。但实际上,现代制造类小镇是特色小镇的中流砥柱。据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现代制造类小镇占比22%,且质量较高。

“一提到建设小镇很多地方立刻说要搞景区,其实是不必要的。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这不仅包括历史文化,也包括创新文化,要充分发挥产业特色化、差异化优势,形成小镇核心竞争力。”《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主编、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育华表示。未来,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将更加明晰,走向集聚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国家发改委2020年公布的20个特色小镇典型经验中,聚力发展主导产业、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也是被鼓励的方向。

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大力推动特色小镇发展,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对带动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作用。吴越涛介绍,全国1600个左右特色小镇共吸纳就业人数约440万人、近几年累计完成投资约3.5万亿元、年缴纳税收约2800亿元;每个特色小镇累计完成投资平均约21亿元,吸纳就业人数平均约2700人,年均缴纳税收约1.7亿元。

而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特色小镇的意义更加凸显。“特色小镇强调的是特色,是针对国内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所提出来的,也是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特色小镇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和城市不一样,城市可以贪求大而全,特色小镇要求小而美,聚而齐。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特色小镇大多位于乡村,是城市和农村的落脚点,特色小镇需要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委副秘书长孙文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独立经济学家、原中国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是长期的事情,我们必须要尊重市场规律、经济发展的规律,确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并且让农民更好参与城市化发展、工业化发展,考虑农产品怎么和城市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城乡均衡协调的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晨婷)

推荐内容